2010年5月11日,在赵玉沛院士的牵头下,北京协和医院特需疑难病会诊中心正式挂牌,胰腺疑难病会诊中心率先开诊,其后,胸部疑难病会诊中心、垂体疑难病会诊中心及血液淋巴瘤病会诊中心相继开诊。
会诊中心建立了“一站式”多学科会诊流程。每周一、二、三下午依次是胸部疑难病会诊、胰腺疾病会诊和垂体瘤疑难病会诊。会诊前,由各专科医生筛选出难于确诊的病例并提出申请,门诊部指定专人为患者做预约登记。会诊当日上午,患者持病历资料到指定诊室接受问诊,会诊中心指定专人整理、检查、汇总病人的病历资料。会诊当日下午,首先由首诊医师向会诊专家作病例报告,必要时将患者带入会诊室,由专家亲自问诊和查体。各科专家对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发表意见、展开讨论,确定诊疗方案或方向,指定下一步诊疗科室。会诊后,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分别进入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接受治疗;对于十分疑难、仍无法确诊的部分患者,进入指定科室作进一步检查,由会诊中心安排第二次免费复诊。如需预约检查、预留床位、预约随诊专家,均在当场拍板解决。
63岁的沙女士因腹部及腰背部胀痛持续10多年而到当地医院就医,B超显示胰腺有弥漫性增大,CT显示胰腺占位,诊断为胰腺癌。这个消息对沙女士一家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2011年6月,患者慕名来到北京协和胰腺疾病会诊中心。
北京协和医院的CT检查显示有胰体占位,PET/CT显示代谢增高,从影像学看不能排除胰腺癌,但是患者的免疫指标IgG4高达6040毫克/升,而胰淀粉酶、脂肪酶指标均正常,会诊中心多科专家讨论后,倾向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建议由消化内科行EUS穿刺活检,病理科报告未见癌细胞。于是专家组果断地为患者下了诊断,明确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简称自免胰)。经多科会诊排除胰腺癌后,沙女士和全家十分高兴。按照多科会诊制订的治疗方案,给予口服激素治疗,半年后复查,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拼”出疾病全貌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大幅提高诊疗效率、为患者带来切实利益的同时,也使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从中受益,推动了医院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对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也大有裨益,提高了医院科研水平。
该院基本外科张太平教授说,各专科拿出本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来这里交流,集体讨论将这些专科知识完整地串了起来,就像把大家各自手中的拼图拼在一起,就“拼”出疾病的全貌。每个人看到的不再是单个器官,也不是单个疾病,而是整个病人,考虑问题、下结论时就会更加全面周到。
该院核医学科李方教授说,医技科室做检查、出报告,一般根据临床医生在申请单上对病人病情非常简单的描述,这样的诊断报告就往往会似是而非。参加会诊后,知道了临床的需求,就带着问题去做检查,从疾病隐匿的蛛丝马迹中得出肯定的结论。如果最终的诊断结论与报告不一致,会在全科会上逐一认真分析这些病例,使大家明白原来疾病还可以这样表现。
该院神经外科姚勇副教授说,临床上对泌乳素高、怀疑垂体微腺瘤的患者,常规给予溴隐亭药物治疗。欧美的习惯是一发现怀孕马上停药。但是在会诊中听到了妇科内分泌郁琦教授对该类患者数千例临床诊治的经验报告后才知道,怀孕头3个月内停药,会增加流产风险,3个月后胎儿发育稳定再停药,能显著降低流产率。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等科室还决定,今后对类似高泌乳素血症、肢端肥大症等的诊疗指南,不再照搬欧美经验,而是采取多科联合、结合协和临床经验和中国特色来制定。
■新模式背后的协和优势
多学科诊疗模式固然好,但怎么组织起来,又如何做到持之以恒?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多位专家。专家们从4个方面作了解答。
第一,北京协和医院作为卫生部指定的全国疑难病诊治指导中心,57%的门诊患者来自外地,疑难病患者绝对数量很大,会诊中心有充足的病源。
第二,多科协作是北京协和医院的优良传统。早在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基本外科奠基人曾宪九教授的倡导下,北京协和医院就建立了基本外科、消化内科、放射科、病理科每周联合会诊胰腺疑难疾病的模式。该院呼吸科主任肖毅教授说,以前大家凭兴趣随机走到一起,现在医院搭建了平台,从机制上确立、保证了多学科协作诊疗的常态化。
第三,需要参与各科室都有较强实力。北京协和医院长期以来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战略,使队伍“齐步走”成为可能。目前,该院有20个学科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21个专科是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最佳声誉专科排行榜中,该院有19个学科排全国前八,3个排全国第一。
第四,医院文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受“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文化的长期熏陶,北京协和的专家们始终保持对学术的浓厚兴趣,遇到疑难病就一定要搞个水落石出。
迄今,北京协和医院4个疑难病会诊中心共开展会诊180余次,已有上千例疑难病患者从中受益。赵玉沛院士说,协和还计划将这种疑难病多学科诊疗模式、机制逐步推广到更多学科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