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专程来京的“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和自己的主治医生柴家科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谢谢您,我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而且非常自信!”“当医生的,最愿意听到这样的话。”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柴家科满脸笑容。
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外科学(烧伤)国家重点学科和北京市重点学科带头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28项奖励,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面对荣誉,柴家科淡然地说:“我只想当好一名医生,把病人救活,把病人治好。”
“每当国家有难,人民群众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就应该冲得上、救得下!”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是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救治单位之一。1997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的柴家科毅然回国,担纲烧伤整形科。从此,他被“点将”出征全国性重大抢救的次数越来越多。
2006年5月26日,黑龙江省黑河市嘎拉山林大火肆虐,35名武警官兵在灭火时被严重烧伤。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当时,柴家科正在山东省烟台市主持一个全军性烧伤专业学术会议。接到命令后,他连夜搭乘飞机辗转北京、哈尔滨等地,历时18个小时于次日下午抵达黑河。经过一夜抢救,伤员伤情得到初步控制。
由于当地急救设备较差,柴家科果断提出将危重伤员转往北京救治。从数千公里之外转运35名危重烧伤并伴有吸入性损伤的伤员,在我国甚至世界烧伤医学史上都极为罕见。柴家科对空陆转运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周密部署,甚至对伤员上下飞机的先后次序、途中患者体位如何摆放等细节都想到了,确保了伤员在转运中的绝对安全。
烧伤后6小时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受伤官兵抵达北京时已是烧伤后的第三天,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柴家科带领救治小组全体人员连续奋战3个昼夜,完成27台大手术。此后的80多个日日夜夜,他一步也没有离开医院。时值盛夏,特护间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以上,柴家科带领的救治团队每天都要在这样的环境下为每位受伤战士换药6次以上,每次换药要持续一两个小时。凭着艰苦努力,他们硬是将35名伤员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参与抢救的该院烧伤整形科副主任杨红明记得,由于超负荷工作,柴家科牙龈发炎,脸颊肿胀得像馒头一样,高烧不退,喉咙红肿,连喝水都困难,但他一直坚守在伤员身边。那段时间,他的体重下降了4公斤。
柴家科说:“我是党和人民培养的医务工作者,每当国家有难,人民群众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就应该冲得上,救得下!”他先后53次参与国家和军队重大突发事件救治或担任救治专家组组长;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历次载人航天飞行等重大活动唯一的烧(创)伤领域应急专家;带领科室同志出色地完成了大兴安岭森林大火、成都公交车燃烧、昆明煤气爆炸等紧急救治任务,救治了大量危重烧伤患者,足迹遍及21个省(区、市)。
“我平生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把更多的烧伤病人治好;第二是让烧伤病人的外貌恢复美观,功能得以重建,使他们能重新融入社会。”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000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的烧(烫)伤,其中约5%的病人需要住院治疗。
1997年,刚刚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国的柴家科开始攻关严重烧伤脓毒症这一世界性难题。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的指导下,历经10多个寒暑,柴家科和他带领的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符合东方人烧伤诊治实际的脓毒症诊断标准;首次提出了烧伤脓毒症骨骼肌“有氧糖酵解”的全新概念,为烧伤后高代谢、高乳血症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烧伤脓毒症的临床综合防治方案,并在100多家医院推广使用。
上述研究使我国在烧伤脓毒症的防治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发病率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3.9%下降为26.0%;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由17.3%、87.5%下降为6.9%、40.0%,烧伤总治愈率达到99.8%。著名微生物学家Church教授称其为近50年来烧伤救治领域取得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进展之一。
柴家科常说:“我平生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把更多的烧伤病人治好,使他们重获新生;第二是让烧伤病人的外貌恢复美观,功能得以重建,使他们能够重新融入社会。”(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柴家科提出了将整形美容融入烧伤救治的理念,提出从病人住院的第一天起,就要想到病人出院后的功能康复。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自体皮源不足,是早期创面覆盖、后期瘢痕增生、外观和功能差等临床救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能不能研制出一种同人体皮肤相似的替代皮肤呢?柴家科带领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异种(猪)皮肤替代人皮肤的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这项成果推广应用之后,先后治疗烧伤患者和整形患者3万余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柴家科科研的脚步仍未停止。他说,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永久性皮肤,还要进一步研究如何解决汗腺、毛囊、皮脂腺以及色素等问题。
“我是医生,只有在病人身边我才能找到生存的根。”
在探索烧伤的临床救治方面,基于长期大量临床实践,柴家科总结出几个关键点:判断病情准确、治疗及时、方法多、措施得力。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政委卿建中介绍,柴家科在烧伤界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一年365天,除了外出开会和参加重大抢救,他都泡在病房和办公室里。“白天查房、手术,晚上带领学生搞科研。”业余时间,外地的烧伤专家与柴家科往往会通过电话切磋问题,不少专家教授总结出规律来:晚上12点以前找柴家科,一定要把电话打到办公室。
一旦有危重病人,柴家科每天仅有的几小时睡眠时间常常就被挤占了。“一定要深入一线,观察每个细节。只有真切地了解到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才可能把握住抢救的机会。”2006年,柴家科83岁的老母亲从山东老家来看他,正赶上他带领团队集中抢救伤员的关键时期,连续80多天工作吃住在病房,老母亲在北京等了20多天也未能见上儿子一面。
烧伤整形科的医生、护士甚至单位的司机都知道,柴家科有一个多年不改的习惯,那就是每次出差回来从不直接回家,而是直奔门诊或病房,问问情况,看看病人。对此,柴家科觉得再正常不过:“我是医生,只有在病人身边我才能找到生存的根。”
柴家科说,烧伤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挽救生命—恢复形态—重建功能—走向社会”就是这项工程的链条。“如果病人融入不了社会,治疗过程依旧没有完成。 ”
烧伤整形科收治的患者有些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劳动者,负担不起高昂的医疗费,而且很多情况下需要终身治疗,这更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柴家科就想尽办法,尽量让患者少跑、少等、少做检查、少用高价药品。他的手机里存储着许多外地病人的电话号码,这些都是需要复查且并不富裕的病人。对这些患者,他会主动打电话询问病情、预约来诊时间等,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方便,节约费用。
近3年来,柴家科带领全科医护人员自发捐款10余万元,捐物1000余件。目前,柴家科正在四处奔走,积极联系企业、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筹备建立烧伤爱心基金,以帮助更多患者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