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75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三年,以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入院。
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1,左眼视力0.15,双眼视力矫正均不应。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正常深度,房水清亮,双眼晶状体核性混浊,Ⅲ级核(Emery分级)。
入院次日,患者于局麻下行右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程顺利,术中无并发症。术毕常规给予0.3%妥布霉素+0.1%地塞米松眼膏(典必舒,美国爱尔康公司)涂入术眼结膜囊,眼罩包眼。
术后第一天复查,右眼视力为0.6,角膜透明,颞上方透明角膜主切口外唇对合稍错开,前房深度正常,前房内近九点处角膜缘虹膜表面见一2mm×2mm大小半透明灰色球形物体附着(图1),不随眼位改变而移动,考虑为术后眼膏经主切口渗入前房内。遂当日在局麻下行右眼前房冲洗术,术中用Simcoe双腔管抽吸该球状物,可见该球状物为油脂样,冲洗术毕,为避免主切口错开,以10-0尼龙线缝合切口 1 针。术后第二天再次复查,术眼角膜切口对合齐,前房正常深度,房水清亮,未见残留物。3月内随访,术眼无异常。
图1 右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第一天,颞上方透明角
膜主切口外唇对合稍错开,前房深度正常,前房内近九点
处角膜缘虹膜表面见一2mm x 2mm大半透明灰色球形物体
【讨论】
随着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的广泛应用,无缝合的透明角膜切口已成为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主要切口。透明角膜切口无结膜切口,组织创伤最小,但切口自闭性低于巩膜隧道切口,因而前者眼内炎的发生率也略高于后者。
抗生素眼膏经切口进入前房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少见并发症,其发生因素与术后早期眼内压的波动、手术切口变化有关。白内障术后24h内,眼压常呈波动变化,约有20.5%的患者在术后30min有显著的低眼压(5mmHg或更低),术后1天时恢复到正常水平在低眼内压状态(5mmHg以下),眼外液体和细菌丛可能进入眼内。有研究在活体实验中制作无缝合的透明角膜切口,术后当眼压为10mmHg或更低时,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观察到手术切口全层裂开。这样的情况下,眼膏也可能进入前房,尤其在切口对合不齐、眨眼、挤压眼睑等情况下。
眼膏进入前房后,在表明张力的作用下,通常呈球状形态,据此形态可与炎性渗出物、黏弹剂或玻璃体残留鉴别。炎性渗出物形态常为棉絮样。黏弹剂残留形态不易观察,若合并炎性渗出则呈薄纱样形态。玻璃体残留则常伴有条索丝嵌顿于切口处,并常伴有瞳孔变形。本例前房内灰白色半透明球状物,我们判定为抗生素眼膏。
抗生素眼膏通常除抗生素外,通常还有保湿剂如白色凡士林、防腐剂如对羟苯甲酸、矿物油等。眼膏中的防腐剂、油脂等对角膜内皮有损伤,也可能诱发毒性眼前节综合征。而眼膏中的保湿剂、矿物油中的矿物质可能于房水成分产生钙磷酸盐反应形成羟基磷灰石从而导致入工晶状体混浊,因此必须及时行前房冲洗清除眼内残留眼膏。
本例及时处理前房内眼膏后,随访未见有其他并发症。为了预防白内障术后眼膏经切口进入前房,术者首先要精确制作隧道切口,保证手术切口的自闭性;其次术中减少超声乳化针头对切口的热灼伤,从而提高切口对合的稳定性;最后术毕时必须仔细检查切口闭合程度,若切口水密程度欠佳则宜缝合切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