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受卫生部科教司委托,河北医科大学席彪教授等完成了一项针对全国乡村两级卫生技术队伍培训需求的调查报告,涉及东、中、西部10个省(区、市)81个县、246个乡镇卫生院、2266个村卫生室,调查了7470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4232名乡村医生。
此次调查是继2002年之后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医基层卫生人员队伍现状的再次摸底。调查显示,2002年至2011年10年来,乡村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主要在四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中青年卫技人员成主体
调查显示,2011年,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30岁~49岁的占60%以上,而30岁以下人员比例不足30%,与2002年比较,30岁以下的青年卫生技术人员明显减少(2002年20岁~29岁人员占51.6%),而30岁~40岁的卫生技术人员明显增多。调查发现,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不足10年工作经历的较2002年降低了10个百分点,10年以上工作经历者占75%。从从业年限分布看,2002年以从业时间0~9年人员为主,占55.85%;2011年以从业10年~19年人员为主,占35.6%,2011年从业时间在5年以内的人员仅占19.7%。
在乡村医生中,2011年,30岁以下乡村医生比例为5.6%,明显低于2002年的27.1%;30岁~40岁和40岁~50岁年龄组的人数比例较2002年增大,共占56.2%;60岁及以上乡村医生数量也明显多于2002年。乡村医生从业年限在10年以下的人员比例,2002年为36%,2011年不足20%;从业年限在10年~19年和30年及以上的比例2011年分别上升至33.7%和35.0%。近10年,新从事乡村医生的人员数量明显下降。
学历水平明显提高
200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22.77%,具有中专学历者占55.44%;2011年调查发现,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60%,具有研究生学历者占0.2%,具有本科学历者占14.6%,具有中专学历者占34.6%。学历层次明显提高,有正规卫生专业学历者比例提高了近15%。
2011年,仅有11%的乡村医生无正规专业学历,而在2002年这一比例达62.5%。具有中专学历的乡村医生比例由2002年的33.4%升至2011年的75%;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乡村医生比例由2002年的48.0%升至2011年的67.6%,经短期培训后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的人员数量明显降低。
预防保健人员数量增加
2011年调查显示,从事医疗和预防保健的人员所占比例上升明显,高于2002年的数据。2011年,在被调查的7377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从事预防保健的有848人(占11.5%),而2002年,因为没有明确预防保健人员的职能,从业人员不超过10%。
调查显示,乡村护理人员比例由2002年的30.1%降至20.7%,医护比例为2∶1。对此,专家指出,数字显示,岗位构成还欠合理,医护比例较低。
基本医疗和公卫服务能力提升
2011年,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具有执业资格和助理执业资格的人员占72.7%,明显高于2002年(48.9%)的水平。2011年,新上岗人员中,90%以上是经国家认可的大中专院校培训合格并取得毕业证书的人员。此外,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在乡村卫生队伍中的数量增多,胜任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岗位的能力显著提高。
专家解读
政策到位吸引力渐强
席彪说,乡村两级卫生队伍建设取得进步的主要原因包括:面向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的一系列保障措施逐步到位,稳定了乡村卫生专业队伍,减少了骨干技术人员的流失;各种政策的落实,吸引了一批大中专医学专业毕业生到乡村两级卫生服务机构就业;密集、大量的培训提高了在岗卫生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用人制度的改革增强了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紧迫感和岗位竞争,激发出学习需求,不断增强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要求卫生院和卫生技术人员提升服务能力。这些综合因素,共同促进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