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意大利最大的国立罗马大学与最重要的研究型大学之一的第二罗马大学的眼科学专家、分子影像诊断学家和卫生统计学专家联袂完成的论文《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的3-T弥散张量成像:与GDx-VCC、HRT-III和Stratus光相关断层扫描的相关性研究》是一篇令人感兴趣的、值得阅读的文章。作者们运用当下先进而成熟的核磁共振弥散张量示踪成像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眼科图像技术(GDx-VCC、HRT-Ⅲ、Stratus OCT),旨在探索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经大学研究院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作者们选择了30例受试者,其中24例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12名年龄、性别匹配的无眼疾者。
本临床研究的设计特点是,将24例POAG患者与12名无眼疾者合并为一组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所谓的“病例-对照”研究,以期获得从正常人组到青光眼组视神经轴索的损伤谱,强调的是“真实状况”,而非“统计学差异”。作者们分别观察测算了GDx-VCC(激光扫描偏振视盘测定仪)的NFI(神经纤维指数)、meTSNIT(“颞上-鼻下-颞侧”平均值),HRT-Ⅲ(激光共聚焦扫描视网膜成像仪)的CSM(视杯形状测量)、RB(线性鉴别函数),Stratus 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的av Thickn(盘周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磁共振弥散张量示踪的MD(平均弥散率)、FA(部分各向异性)。作者表示,他们是首个尝试并报道在人体测量视神经MD和FA,结果显示,其与LCDR(线性杯盘比)具有最佳相关性,有助于青光眼的诊断和随诊。接着作者声称他们的研究结果为青光眼的视网膜视神经之后的视神经轴索损伤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也证实了通过GDx-VCC、Stratus OCT和HR-Ⅲ进行青光眼诊断的临床研究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笔者在撰写本述评时,恰逢日本和美国学者(ShinyaYamanaka,John B. Gurdon)因研究iPS(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和细胞重编程而荣获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我们对该领域非常熟悉,故颇有感触:
1.无论怎样重视选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本文作者们锚定青光眼患者与无眼疾者的DTI与GDx-VCC、Stratus OCT和HRT-Ⅲ相互关联性的研究,既能证明青光眼患者视网膜视神经后的视神经轴索损伤,又能确定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
2.统计学方法的选择无论怎样重视都不为过:临床研究的统计学设计要做到基础研究的齐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以平均值和标准差的方法表征某些变量时,通常变异太大。如本文“表1”中的“Rim area”(盘缘面积)的标准差(SD)值为0.48,其2.5%和97.5%百分位数值分别为0.37 mm2和1.96 mm2,可导致数据偏差而致系统误差。本文作者很聪明地将POAG患者和无眼疾匹配的正常人作为一组对象,研究其从正常到损伤的频谱,而非进行所谓的“病例-对照”研究,强调其“真实状况”,更接近临床实际状况,有利于临床应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实事求是的文风和学风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欧美眼科学术界有“publisher or perish”(要么发文章,要么消亡)之论,因而时有学术丑闻曝光。然而,一旦发现并查实,学术生涯就此终结,惩罚非常严厉。教育和惩罚并重可能是欧美学术界相对纯洁的制度保证。本文作者的文风也体现了严谨、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结果表明“相关性好”就是论述“相关性好”,不能过度外推研究结果的边界。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作者应用的DTI、GDx-VCC、Stratus OCT和HRT-Ⅲ四种仪器均需要有各自的正常值、特异性和敏感性数据,以尽可能减少因数据误差而引起的假阴性、假阳性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