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主要症结在于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供给不足。从2009年实施医改开始,我国对卫生事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释放。日益增大的医疗需求全部由公立医院负担,不现实也不可能,必须把社会力量能做的领域放开,发挥市场作用。对那些基础条件好的城市、发达地区,应该优先考虑发挥社会力量,用市场杠杆进行配置。
社会资本办医,被视为深化医改的“活水”。这意味政府将投入更多精力到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等领域,而一般医疗则交由社会资本承担以提升效率。引入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加速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建立,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有利于弥补政府办不好、办不了的领域和地区,形成优势互补的多元化办医格局,达到医院、投资者、政府、老百姓多赢的局面。
从全球范围看,非营利性医院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也是体现一个国家医疗公益程度的窗口。“十二五”医改规划提出,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随着落实民间投资“新36条”实施细则的公布,医疗服务业正在逐步放开对社会资本的限制,社会资本办医的环境正在改善。
我国从政策层面把社会资本办医的障碍减到最小,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松绑效应”逐步显现。2010年12月,国办《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发布,进一步放宽了社会资本办医的准入门槛。北京、上海、重庆、河北等10余个省份已出台了省级配套文件,优先考虑社会办医疗机构。
截至2011年底,全国民营医疗机构数为45.7万所,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47.9%,床位数占全国总数的9.7%。民营医院规模普遍偏小,仅有12%的民营医院床位数达到100张以上,二级和二级以上民营医院仅占其总数的5.6%。目前我国社会办医的规模、质量和速度距离“十二五”医改规划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尚不能对公立医院形成有效竞争。
引导社会办医,就必须认真落实办医市场的合理安排。应做好区域卫生规划,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防止公立医院的不正当扩张挤压民营医院的发展空间,让需求强大、条件成熟、收益稳定的市场部分更多让位给社会力量。应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将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纳入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日常监管范围,并发挥医疗保险的激励约束作用,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规范社会资本办医,最重要的前提是提高门槛,让那些真正有公益性、慈善心和办医能力的资本进来,切实缓解老百姓的看病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