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Maclean和Maumenee首次采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技术研究诊断人眼底脉络膜血管瘤[1]。1961年,Novotny和Alvis 首次成功完成眼底荧光摄影。此后,随着眼底照相机、滤色镜片及其他相关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已成为眼科疾病诊断、病因研究、治疗预后分析等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之一。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诊断眼底疾病患者20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经病史询问或眼底镜检查发现眼底有病变或怀疑眼底有病变的208例患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男125例,女83例;年龄4~82岁,平均(51.5±1.6)岁;病程3 d~19年;单眼发病150例,双眼发病 58例,共检查266眼。
1.2 方法:造影前详细了解患者病史,所有患者均无心肝肾疾患、哮喘病史及严重的药物过敏史,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在 150/100 mm Hg(1 mm Hg=0.1333 kPa)以下,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空腹血糖在9 mmol/L以下。造影前复方托吡卡胺眼液散瞳,待瞳孔扩大后,先行眼底照相。然后自肘前或者手背静脉缓慢推注进口10%荧光素钠注射液(美国爱尔康公司生产,规格 500 mg/5 ml)稀释液5 ml,观察5 min,若患者无不良反应,调整适当位置,固定好患者头部,3~6 s内静脉快速推注5 ml 10%荧光素钠注射液,10~12 s重庆康华数字眼底造影检查仪双眼交替连续摄片,总摄片时间10~15 min。造影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现不良反应,结束造影后休息20 min左右,若患者无不适症状,即可离去。告知患者皮肤、巩膜或小便出现发黄属于正常现象,无需惊慌,可适量增加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阶段眼科疾病确诊率比较结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可应用于任何年龄阶段,本研究中患者年龄4~82岁,各年龄阶段眼科疾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诊断率基本相同。
2.2 不同眼科疾病所占比例比较结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可应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诊断,其中视网膜血管病变和黄斑病变的检查率较高。
2.3 不良反应:208例患者中,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4.33%;其中恶心感6例,占2.88%;呕吐2例,占0.96%;皮疹1例,占0.48%。
3 讨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一种主要反映视网膜血管及灌注状况的重要诊断技术,其将眼底镜下静态形态学观察转变为动态循环动力学观察,可检查出静态眼底镜观察所不能发现的病变,使眼科疾病诊断由主观检查转变为能提供客观依据的科学检查,是眼科疾病的重要常规检查和眼底疾病的确诊手段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眼科疾病诊断其确诊率基本相同,因此可适用于任何年龄阶段,同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诊断。本研究中所有病例共涉及视网膜血管病变、黄斑病变、色素上皮病变、视神经乳头病变、脉络膜病变和外伤六种眼科疾病。208例患者中,糖尿病患者84例,占40.38%,其中有眼科病变者68例,占80.95%,糖尿病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荧光素钠不参与体内代谢,也不与组织结合,主要经尿液排出,其余一小部分经肝脏从胆汁排出,注射后24 h基本可以排尽。只要荧光素钠注射剂纯度合格,一般的患者均可以耐受,严重不良反应很少发生,少数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皮疹。本研究中,有9例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或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3%。综上所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确诊率高、不良反应率低,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眼科疾病诊断中均有效。
4 参考文献
[1] 张承芬.眼底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8.
[收稿日期:2013-12-13 编校:潘宏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