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结膜异物多发生于外伤后,病史明确及角膜炎表现明显者诊断不难,但隐匿性眼睑结膜异物导致的角膜损伤不易发现,常因误漏诊而使角膜炎迁延不愈。我院2003~2006年诊治8例隐匿性眼睑结膜异物导致的角膜损伤,均被误诊误治。现分析误诊原因并总结防范措施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5例;年龄12~83岁;病程1天~1.5年。8例均无明确外伤史。3例有多次外院就诊史。
2.临床表现:8例均有角膜刺激症状,如疼痛、畏光、流泪、睑痉挛等,2例角膜混浊。8例角膜染色均阳性,呈线状、网状或局限性点状着色;与角膜损伤相对应的睑缘或睑板下沟有可疑炎症反应,其中睑缘3例,睑板下沟5例。
3.误诊情况:8例均误诊为角膜炎,给予普通抗感染治疗,症状难以缓解或缓解后很快复发。
4.确诊经过:本组均根据明显角膜刺激症状、角膜染色阳性考虑角膜异物,裂隙灯下于角膜损伤相对应的睑缘或睑板下沟找到异物,异物性质为睫毛4例、塑料细丝2例、竹丝及不明性质异物各1例。去除异物后给予支持对症处理,8例均痊愈,2例病程较长者残留角膜白斑,余6例无异常。
5.典型病例:女,12岁。因右眼反复发作性疼痛、畏光、流泪半年,再发3天入院。曾在外院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予局部抗感染治疗后缓解,但易复发。3天前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入我院。专科检查:角膜中央偏上方外侧可见直径2mm大小灰白色混浊区,角膜染色阳性,上睑结膜欠光滑且有滤泡形成。裂隙灯下仔细检查未见其他异常,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但第4天患者症状再发,并出现异物感。表面麻醉下再次行裂隙灯检查,于睑板下沟中央偏内处发现肉芽肿样增生物,仔细分离,发现其内有插入睑板的睫毛,夹出异物,长约2mm。异物取出后,2天痊愈出院。随访2年无复发,但右眼残留角膜白斑。
讨论
1.好发部位:隐匿性眼睑结膜异物是指普通检查难以发现却客观存在的结膜异物,持续存在眼部症状,甚至出现局部角膜损伤,继发感染迁延不愈。其好发部位为睑板下沟和睑板腺开口及睑板腺管内,本组有5例异物位于睑板下沟。睑板下沟是指上睑结膜距睑缘后唇约2mm处与睑缘平行的浅沟,其内易隐藏细小异物,且睑缘、结膜面常有分泌物遮挡,影响检查,故异物不易被发现。
2.临床特点:虽然眼睑结膜异物诊断较困难,但综合文献及本组资料,可归纳出如下特点:①角膜刺激症状;②角膜染色阳性,且呈线状、网状或局限性点状,一般无典型角膜炎的散点状、树枝状、地图状表现;③普通治疗症状难以缓解或缓解后很快复发;④与角膜损伤相对应的睑缘或睑板下沟有可疑炎症反应;⑤异物均为细丝状、线状,并且嵌入组织内,仅露一端,不易发现;⑥异物通常位于睑板下沟或睑板腺开口处。
3.误漏诊原因:从本组资料看,隐匿性眼睑结膜异物的外伤史一般不明确,且异物通常位于睑板下沟或睑板腺开口处,易被忽视;加上异物非常隐匿,常规检查很难发现。患者又有明显的角膜刺激症状或角膜炎表现,故缺乏经验的医生容易误诊为单纯角膜炎,按角膜炎治疗无效或症状缓解后又复发,致使患者病情迁延。
4.防范误诊措施:对反复发作的角膜刺激症状或角膜炎患者,应仔细寻找病因,警惕隐匿性眼睑角膜异物,常规于表面麻醉下行裂隙灯检查,角膜染色亦应列为常规检查。由于此类异物微小、隐匿,必要时需多次复查,以减少误漏诊,避免失明等严重后果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