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应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急症室里,真正急重病人却只能眼巴巴在普通感冒的患者后面等着的现象,在以后有望得到解决。
7日,卫生部下发《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提出急诊患者就医不再“先到先治”,而是通过分诊的手段,按照病人病情严重的程度安排诊疗顺序和所需医疗资源,实现“急重优先”。
医院急诊病人拟分四级
《意见稿》根据病人病情评估结果将急诊病人分为四级:濒危病人、危重病人、急症病人和非急症病人。
其中明确规定,濒危病人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危重病人的病情可能导致严重致残,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予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急症病人的特点是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而对于非急症病人是指没有急性发病症状的病人,只允许占用一个或一个以下的医疗资源。
《意见稿》还结合我国大中城市综合医院急诊医学科现状,根据病人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医学科从功能结构上分成抢救监护区、密切观察诊疗区和绿区,并根据危重程度为患者分区进行治疗。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是给病人排序,而是要分流病人,要考虑到安置病人需要哪些急诊医疗资源,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患者“先来后到”观念或成阻力
事实上,近年来,各大医院急诊室患者数量日益增长,急诊室有限的空间和医疗资源不能得到最优的配置,已经成为当前医患关系突出的矛盾。
北京某三级医院急诊科一名医生告诉记者,超过五成的急诊病人病情不重,感冒、发烧和拉肚子的患者为了能赶紧看病,常常也挂急诊,在季节交替的时候这种情况尤为突出,不仅严重浪费了医院有限的急诊资源,还使真正的危重病人将宝贵的抢救时间耽误在排队等候上。
给急诊患者合理分流显然可以优化急诊医疗资源,但在不少医生看来,推行起来不会十分顺畅。“新措施推出后,习惯了按部就班排队的病人肯定会不适应,甚至会出现患者家属吵闹的情况,影响正常就医秩序,最终护士和医生也许只能妥协。”北京一名急诊医生说。
“都是急诊,凭什么我要排队,有的病人就不用排队?”在率先试点推出抢救、重症、轻症、专病四级分级急诊制度的上海,时常有急诊患者提出这样的质疑。
有业内人士指出,患者将是新政推行的重大阻力。一份2009年出炉的《关于改进上海急诊预检分诊制度的可行性研究调查问卷结果报告》显示,仅有一半病人看急诊是因为突发疾病。如果在急诊候诊过程中正轮到就诊时有人因为病情紧急要求插队先看,45%的患者认为会视情况而定是否同意,22.5%的患者表示同意,13.1%的患者建议由护士决定,11.8%的患者建议由医生决定,7.6%的患者表示不同意。
急诊医生职业素养成推行关键
曾在北京某二级医院急诊时遭遇过排队等候的患者张先生告诉记者,当时自己由于骨折手部剧痛,但急诊的护士仍然要求他“等会儿”,并安排另一名比他晚送来的外伤患者先就医,他认为这样并不合理,而且怀疑其中存在舞弊。
“急诊病人分级制度是科学的,也是国际惯例,未来应该进行推行。”北京房山中医医院院长徐希胜表示,新规将要求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制度,也就是在就诊、检查和收费中遵循“急重优先”的原则,给予重症患者最大的救助,同时医院要在急诊科增派人手,尽量使患者无论是否危重都减少排队时间,医护人员也要对暂时等候的急诊患者进行耐心劝导。
徐希胜认为,急诊病人分级给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短时间内判断患者病情是否危重需要医生具备严谨的思维和丰富经验,未来急诊医生也应定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不断对各类危重病情的症状加以熟悉,避免延误病情的情况发生。与此同时,急诊医生要严格遵守分级制度的要求,在工作中做到高度自律,为危重患者提供最及时的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