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医改注定失败的言论在网上流传。笔者不这么悲观,但也认为我们必须回头想想,究竟是谁把医改折腾得面目全非,与“十二五”医改规划(下称《规划》)里的要求相去甚远。
1、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只是“控费”?
《规划》提出“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但如今支付制度改革变成了诊次总额预付、控费,却不研究“临床路径”,不解决费用难控制。在改革中,药价受政府招标集中采购控制,还不准二次议价,医疗服务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使医生不能通过劳动获得必要的糊口钱,不研究回扣、红包形成的深层原因,却简单抹黑医院、医生。
2、药品的集权进一步加深腐败
高州翻船、漳州陷落等发人深思,但这不是个案,实际上可能是全国通病。《规划》在“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时,明确了“巩固”、“有序推进”、“结合实际,购买服务”、“鼓励优先使用” 四方面,且每项“要求”后都有“配套政策”。然而,这两年一些地方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盲目加速基药推进步伐,使医疗机构苦不堪言,又加深加重药品腐败。对于根本原因,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政府管制和高度集权。
3、网底没加强反面临破裂
《规划》要求,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如今,《规划》时间过半,任务完成多少?补偿、养老都是空谈,村医迷茫中看不到一丝希望。国家出台的有关村医政策假大空,无实质内容,只要求今后当村医须有“执业证书”,算是对入口严格把关了(即“严进”),而没有“优转”、“老退”、“劣汰”等具体规定,感觉网底欲破。
4、全科医生在培养中流失
《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规定》虽下发,却无具体细则,看起来“好重要”、“好惹眼”的全科医生很尴尬。政府出资培养,一边是没人去,一边是学成回来就调离,一边是鼓励,一边是实惠政策落不实。曾经说过的设立全科医生津贴、转岗等至今没踪影。如此,怎能完成“到2015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生15万名以上”的任务,何谈“把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作为强基层的关键举措”?
5、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不可能有建树
基层缺人乃众所周知,因此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是新医改成败的关键。为此,国家没少费心思,县镇一体化、医联体、卫生支农等,可谓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然而,新医改四年,不但优质医疗资源没下去,服务能力没加强,反而基层人才在减少,医疗服务在萎缩。
6、大部分地方政府办医责任未落实
《规划》明确,要“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现实是很少有地方政府落实了责任。当然,有部分地方是担心政府给钱会影响医院的积极性,因此迟迟没有动作。假使这样,为何把它写进《规则》呢?
7、政府职能不转变,四个分开和人事制度改革都是作秀
《规划》要求,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等四个分开和人事制度改革,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然而,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政府职能彻底转变的基础上。政府不愿意主动放弃捆绑在自己身上的利益,一切都是做做样子。
8、公立医院野蛮扩展谁能制约?
《规划》指出,推进医疗资源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实际上,各地的公立医院都在扩张。虽说公立医院扩张是按照计划逐级上报审批,但在“潜规则”盛行的当下,一切规则都是扯淡。《规划》规定“每个县重点办好1至2所县级医院”,很多省份的政府医改文件中却要求每个县办好县医院、中医院、妇保院三所公立医院,国务院不仅视而不见还予以肯定,让人觉得《规划》就是摆设。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新医改被折腾成这样,一方面源于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还是执行问题。在这个当口,做这方面的反思,也寄希望于卫计委体制改革司,能真正把医改这事理一理,寻一条正道,否则,真的可能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