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均住院药费下降1.7%
评估结果显示,实施药品零加成一年来,按照总体就医人群统计测算,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该市公立医院平均门急诊每人次的药品费用为87.2元,较2012年上半年总体下降2.6%。其中,市属公立医院下降3.0%,区级公立医院下降2.4%,街道公立医院下降3.7%;公立医院举办的社康中心每门诊人次的药品费用为29.2元,下降13.3%。
在住院药费方面,平均住院每人次的药品费用为2129.2元,较2012年上半年总体下降1.7%。其中,市属公立医院下降9.27%、区级公立医院下降9.38%,街道公立医院则上涨4.6%。
医保人群门诊住院药费双降
评估结果显示,医保就医群体平均门急诊每人次的药品费用总体下降7.5%,其中市、区、街道三级公立医院均呈下降趋势,但自费就医群体平均门急诊每人次的药品费用则总体上涨2.8%,其中市属公立医院涨幅较大。
深圳市卫人委相关负责人解释说,为弥补医院零加成的损失,深圳市提高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门诊和住院诊察费标准,这部分费用医保患者可以报销,而自费患者自己承担。因此,在门诊诊金提高后,自费病人为减少就诊次数,每次开药数量会增多。此外,医院自费病人的门诊人数下降,也导致了次均费用的上涨。
在住院方面,医保和自费人群的药费则均有下降。医保就医群体平均住院每人次的药品费用总体下降1.9%,其中,市属公立医院降低12.2%,降幅较大;街道公立医院则增长了16.4%。自费就医人群平均住院每人次的药品费用总体下降2.8%,市、区、街道三级公立医院均呈下降趋势。
评估显示,深圳市公立医院举办的社康中心依然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力军,医保就医人群和自费就医人群平均门急诊每人次的药品费用分别下降9.5%和21.5%。
部分患者依然抱怨看病贵
在深圳取消药品加成一周年的时候,媒体也公布了“民间版”的改革成绩单。《南方日报》到深圳各大医院对100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改革获得了大部分市民的支持,但仍有38%的受访者认为看病费用增加了,39%的受访者认为检查增加了,42%的受访者希望能降低药品费用。
深圳市卫人委相关负责人承认,取消药品加成虽然有效降低和控制了每单元就诊人次平均药品费用,但医疗服务部分的费用仍在增长,广大市民的就医感受仍未彻底改观。要达到医药分开的预期效果,不仅需要卫生主管部门尽快形成完善、有效的监管体系,不断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更需要在改革药品招采制度和流通体制、完善财政补偿和医保支付制度、健全医药价格体系等方面,加快汇集各部门合力,让药品零加成政策的成果能够长期惠及民众。
短评
评估医改效果需多些角度
深圳市拿出的这份成绩单,既显示了成绩,也承认了不足,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从一连串数据来看,深圳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的改革,的确有效控制了药费的上涨,已初步惠及于民。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市民对于改革抱有更高的期望,对于“看病贵”的抱怨并没有因为一项改革的进展而有彻底改观。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首先,改革不能只依靠某一项政策的单兵突进,如果没有各个相关环节的配合,取消药品加成的效果的确会被消解于无形。深圳市在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也已启动医药分开的综合改革,包括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医疗服务收付费制度、药品流通竞争制度、药品耗材采购制度、加强公立医院行为监管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我们期待这些改革能够和取消药品加成一样,得到有效落实,形成合力,从而达到缓解群众就医费用负担的效果。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临床技术的进步,医药费用的上涨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态度评估改革,不应只用降价多少作为衡量改革效果的唯一指标,而是应合理地平衡各方利益,既保证医疗资源的有效供应,也要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通过医药、医保、医疗的联动改革,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上涨,并依靠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逐步降低个人自付比例,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