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多次表态不再依靠短期刺激政策,而是坚定不移地通过改革创新,激发经济的内生动力来实现经济增长。李克强总理近日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如果不是用改革的办法,即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着力调整结构‘三管齐下’,而是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仅去年的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而且今后几年的日子也许会更难过。”
【多次表态不“刺激”】
经过长期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这驾疾驰的马车开始放慢脚步,同时,多年运转累积的伤病问题也日益突出。到2013年上半年时,出口大幅波动,经济持续下行。当时,世界对中国经济悲观情绪上升,国内要求政府刺激经济的欲求强烈。
对此,中央政府没有按老办法大规模刺激经济,而是坚持从内部进行改革创新,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内生动力。李克强说,我们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采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而是增加有效供给,释放潜在需求,沉着应对市场短期波动,保障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让市场吃了“定心丸”,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2014年一季度,一些经济指标出现疲软,中国政府保持定力,依然坚持不采取刺激政策。李克强称,尽管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牢固,但稳增长有基础,政府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
近日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也指出,单纯以需求管理为主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上的运作空间日趋缩小,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政策组合,坚持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以提高供给侧效率为重点,着力构建新的内在稳定增长机制。
【“强心针”后病更重】
面对经济下行,采用刺激政策仿佛使用“强心针”,针扎下去虽然能提速,但内部各种病症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因错失治愈良机,药劲过后病情更为严重。所以,全社会应积极面对增速放缓的现实,坚持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缓慢前行中强身健体。
分析过去刺激政策的弊端,专家指出,当年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在保增长等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为了保增长,结构性改革被推迟了,还积累了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地方债务风险高企等问题,同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也给后来埋下了风险。
困难、问题多时正是改革的窗口期。李克强在文章中表示,改革的机遇前所未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除了改革别无选择。因为现在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躲不开、绕不过、拖不得,不改没有出路,慢了会贻误时机,付出的代价将更大。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专家指出,需求管理注重的是短期经济扩张,供给管理则是注重长期结构性调整。如今宏观调控在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方面并举,意味着我国经济更注重长期内在增长动力的提升。
【“可喜变化”正发生】
事实证明,不采用短期刺激政策,致力于改革的方针是正确有效的。李克强说,“我们着力依靠改革实施结构调整。从优化供给和改善需求两侧精准发力,主要运用市场化办法并辅之以差别化政策,有扶有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既大力支持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化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又加大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投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别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发生了可喜变化。”
未来经济发展还有很多潜力有待挖掘。李克强表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回旋余地很大,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有潜力、有基础的。
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李克强特别提出,现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是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我们仍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当前的外部环境,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要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上的主动、国际竞争上的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