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市场能寻觅到的古董眼镜,大多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产品,特点是用料考究,以黄金作为原料是最普通的,除此还有白金(铂),紫金,墨晶,玳瑁,紫铜,白银,象牙等,无论从镜片的磨制到衔接两镜片之间的“桥梁”,包括镜脚,花纹雕刻等,全部为手工打制而成,这与早期的古董钟表相同,每件都是工艺精细的手工艺品。
旧式眼镜随着时间的推移存量日益减少,就目前情况看:国内收藏古董眼镜的人不多,研究的人也很少,加之在拍卖中几乎见不到旧式眼镜这一门类,因此古董眼镜的价格尚未达到其应有的市场价值。随着国内收藏热的持续升温和人们对古董眼镜收藏的逐步了解,旧式眼镜潜在的价格会被重估。
收藏中的乐趣
福建莆田的田野先生就是一位专门收藏眼镜的收藏家。因为眼睛近视,从15岁开始,数十年来他配过不下50多架近视镜。他的一位朋友郑孙科是一家眼镜店验配师,正是朋友的一句话触发了他收藏眼镜的念头。在朋友建议下,田野先生以前那些合格或不合格的眼镜都没有扔掉,而是精心擦拭用绒布包装收藏。除此之外,每去一个地方出差或访友,他必去各种眼镜店,对那些造型别致、款式新颖的眼镜不惜价钱买下带回。在他家里,近视眼镜、老花镜、太阳镜、风镜、游泳镜、防沙镜以及各色戏台上用的道具镜一应俱全。
而他的朋友郑孙科也是一个收藏眼镜的发烧友。郑孙科祖上曾做过镜艺生意,从民间收购各式眼镜以作为参考,自家配制镜片,在瑞安一带颇有名气。到了孙科这一代,才接过祖上的遗传秘方,研制镜片,广受赞誉。有了这层原因,他才有收藏眼镜的嗜好。
他18岁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验光、制镜,他自己还研制了观察太阳黑子活动情况的望远眼镜,倍数达100倍,研制的观察月亮表面环形山的望远眼镜,倍数也有100倍,戴上去比望远镜稳当、不晃动。郑孙科最得意的收藏是一架铁丝框的蛋形镜片的墨镜,这是他收藏的镜龄最长的太阳镜了。眼镜大约是清末宣统年间生产的。这架清朝旧式眼镜,郑孙科准备献给博物馆收藏。
中国眼镜协会理事长刘大伟也喜欢到处淘宝,2000年末,刘大伟在一个游摊上看到了3副眼镜,因保养不好,镜腿的纯银已发黑,镜框的玳瑁也脏兮兮的,但他发现这3副眼镜和故宫博物院展出的玳瑁眼镜藏品造型有点像,他生怕露出惊喜的表情后摊贩提价,便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侃价,最终以合适的价格买得3副眼镜。回到住处后,经一番保养翻新,眼镜露出原本的面目,他携带它们于次日到故宫博物院仔细比对,果然与藏品非常相似,他翻阅大量关于我国眼镜历史的著作,推测淘得的3副玳瑁眼镜应该是进贡皇室的贡品,说不定与故宫的藏品还有一定血缘关系。
据行家估算,刘大伟3副眼镜的总价值约三十万元,曾是向皇室进贡的贡品,而经比对,它们与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明清玳瑁眼镜藏品非常相似。
古代的“奇珍异宝”
眼镜是舶来品,据考证,最早的眼镜出现在意大利,历史上第一幅出现戴眼镜的人物画像是托马索于1352年在物雷维索作的普罗旺斯像,此时相当于我国明朝洪武年间。有资料显示,眼镜从西方传入中国是明朝中期,但是眼镜的大量出现应是清朝初期,后广东人仿其样式以水晶石制之。
曾有国外好事者调查民意,列举历史上百件足以影响人类进程的重大发明,答案五花八门、众说纷纭,但抽水马桶和眼镜却名列前茅。
我国最早论及眼镜的记载为明万历年间,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提学副使湖阳林公有二物,如大钱形,质薄而透明,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名曰叆叇。”叆叇初译“矮纳”,系阿拉伯语言,后将眼镜定名为叆叇,出自《意林·晏子》:“星之昭昭,不如日月之叆叇。”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