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1.早期可用镜片或角膜接触镜矫正视力;
2.对不规则散光重及中央部角膜混浊者可行手术治疗,如板层角膜移植术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①板层角膜移植 :对于要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或热成形术失败的病例都可以进行板层角膜移植。近年来由于应用了显微手术和不带内皮的全厚角膜瓣,所以在术后获得了更好的视力。
②穿透性角膜移植 :当圆锥角膜发展到后期,应采取穿透性角膜移植。现在多采用7.5~8.5毫米直径的移植片。因为移植片太大,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及合并症都比较少;如果太小,则圆锥不能得到矫正。
用药原则:术后全身及局部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预防感染及抗排斥反应,辅以支持治疗,必要时口服环孢霉素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16-20岁的青年人,女性较多,开始常累单眼,继而第二眼发病,在预后上,后者好于前者。
1.圆锥角膜分为: a.前部型圆锥角膜 b.后部型圆锥角膜 前部型圆锥角膜
a.潜伏期 :圆锥角膜在此期很难诊断,如果一眼已确诊为圆锥角膜,另一眼再出现屈光不正时,就应考虑圆锥角膜之可能。
b.初期: 在这一阶段临床表现以屈光不正为主,此时的屈光不正完全可以用眼镜来矫正。开始可能是近视,逐渐向散光和不规则散光发展。
c.完成期:出现典型的圆锥角膜症状,表现为视力下降,一般眼镜已无济于事,只能用接触镜进行矫正。
d.变性期: 角膜上皮下出现变性,以玻璃样变性为主。角膜圆锥处形成疤痕,由于位于中心,视力锐减,用接触镜已不能矫正。角膜浅层有新生血管长入。后弹力膜破裂呈镰状或新月形。破裂常突然发生,角膜中心出现水肿和混浊,水肿的范围常提示后弹力膜裂孔的大小,裂孔越大,水肿面积越广。1-2个月后被内皮和结缔组织修复,呈半透明。一般见于病变的后期,但偶尔也见于早期病例。前弹力膜破裂,多见于病变早期,破裂的地方被结缔组织所充填,留下线状疤痕,成为永久性视力障碍.
后部型圆锥角膜
后圆锥角膜比较少见,临床上分成二型:第一型是完全型,也称静止型。在整个角膜后表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弯曲度加大,而角膜表面弯曲度正常,可能与先天异常有关。第二型是局限型,在角膜后表面局限性变薄,前表面完全正常。这一型较常遇到。可能是由于后弹力膜和内皮受损所致。其典型症状如下:仅在女性发病,病变常为单眼(占61%)。后表面弯曲度加大,呈圆锥状,其顶端常偏离中,而角膜前表面弯曲度正常。后弹力膜破裂较多。没有Fleischer氏环。用平面镜检影时,出现“剪刀状”阴影。
来源:互联网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