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影响因素:
(一) 高氧与低氧对ROP的影响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呼吸系统发育不成熟,出生早期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和出生后的呼吸暂停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通气和换气都可能出现功能障碍,生后给予一定量的氧气吸入才能提高血氧浓度,减少组织器官缺氧,尤其是脑组织缺氧,从而维持生命体征对氧的基本需求。
早在1951年Campbell就发现吸氧收费的私立医院RO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吸氧不收费的公立医院(7%vs17%)。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均已证实ROP的发生与吸氧有关。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曾经被认为是导致ROP的主要原因。但有学者发现即使从未吸氧的早产低体重儿也会发生 ROP。直到60年代以后这种观点才被纠正。认为组织相对缺氧才是形成ROP的关键因素。Gaynon等则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适当给氧可延缓ROP的进展,未发现能阻碍视网膜血管的成熟。
动物实验表明,高氧血症时神经胶质细胞的VEGF产生减少,细胞调亡,毛细血管减少,视网膜缺血缺氧;后者反过来又可促进VEGF产生,引发血管增生性改变。由此推测,在视网膜增生期对早产儿供氧,有可能减少VEGF产生,控制血管增生;将来也可考虑通过抑制VEGF的受体或阻断其细胞信号的传递来减少VEGF产生,限制新的视网膜血管化。值得注意的是,氧疗时氧自由基产生增多,视网膜损害也加重。
吸入氧气是否能引起 ROP,主要取决于吸入氧浓度和吸氧时间。对于 ROP的发病机制,有一种学说认为未发育成熟的视网膜血管对氧极为敏感,高浓度氧气可使视网膜血管收缩,引起视网膜缺氧。由于缺氧而产生血管新生因子,刺激视网膜发生新生血管,以后纤维新生血管膜的增殖与收缩,引起视网膜脱离。许多研究在 ROP患儿的危险因素分析中都发现通气方式与 ROP形成有统计学意义,应用面罩或头罩给氧的患儿发生 ROP的风险相对较小,而CPAP给氧或机械通气更易导致 ROP的发生,可能与 CPAP给氧或机械通气氧浓度较高的缘故,考虑到早产儿各系统器官发育均不完善,在宫内环境相对缺氧,生后环境中氧浓度升高,尤其是在各种严重疾病时为维持生命而采用的不同方式高浓度氧治疗,为视网膜血管的迅速异常增生创造了条件,成为 ROP发病的基础,故提醒对于接受 40%以上氧浓度治疗的早产低体重儿,应警惕视网膜病的发生。
目前对于早产儿用氧存在着两个误区:其一,早产儿吸入氧浓度不能超过40%;其二,只要吸入氧浓度不超过40%就是安全的。这样造成需要吸氧不能得到足够的氧,机体长时间处于低氧状态;而不需要吸氧的早产儿因长期吸入≤40%的氧而发生ROP。故将低ROP的发生应加强对氧疗的合理管理。
Kellner U把吸氧时间超过 30天作为 ROP筛查的标准之一, 但有学者提出另一种观点,认为 ROP的产生与“相对缺氧”有关,即高浓度给氧后氧气迅速停止应用,从而造成组织相对缺氧,而与吸氧时间无关。其毒理作用是在相对缺氧状态下,氧自由基团和同期相应的氧化代谢产物形成过快,而早产低体重儿的抗氧化系统存在缺陷,使得组织内抗氧化防御机制无法同步解毒,从而造成组织损害,引起 ROP。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