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疾病 → 玻璃体疾病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玻璃体出血该如何治疗?

http://www.cnophol.com 2010-12-29 11:41:11 中华眼科在线

    引起玻璃体混浊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近视:

    100—300为轻度,300—600为中度,600度以上为高度。一般来讲,近视的度数越大,眼底的改变也越明显,发生玻璃体混浊、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继发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可能性越大,因高度近视眼由于眼球前后径不断增长,视网膜和脉络膜不能相应地变长从而导致视网膜、脉络膜弥漫性萎缩,因视网膜很薄随时会发生并发症,一旦并发症发生治疗亦不容易,后期并发的白内障不能做手术,因眼底有病手术后视力还不如以前。

  我在多年临床中,不少近视性玻璃体浑浊患者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许多患者治疗3-5年浑浊不能减少。西医目前只能用维生素类、眼生素类活血类针。用药比较单纯,度数高了配戴眼镜但眼底病还在。
中西医结合治疗这种病的功能多,能滋养眼底,改变眼底病态,改变视网膜的血液循环,提高细胞的耐缺氧能力,补充微量元素;能增加视网膜的厚度,能早期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我们通过几十年的临床和研究,体会是连续服药3-6个月,玻璃体混浊不在增多,能使混浊出血逐渐减少和消失,眼底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使视力和视野有一定的改变。

    (1) 玻璃体变性多见于老年人,有眼底硬化或高度近视患者主要为玻璃体的退行性改变,其变性的产物以结晶体沉淀物为主要特征,根据其形态可分为两种:① 有点状闪辉症。玻璃体内有无数雪花样的白色点状物漂浮,漂动度不大也不下沉,一般不造成视力障碍。② 闪辉样玻璃体液化。液化的玻璃体内出现“金碧辉煌”多角形的结晶体,随着眼珠的转动而漂浮不定,眼珠不动时迅速下沉。一般多为双眼发生。

    (2) 玻璃体的炎症或色素游离:主要由眼内其他组织的炎症或色素细胞脱落进入玻璃体引起混浊。若慢性色素膜炎、视网膜炎、视网膜脱离、外伤或手术引起眼内感染。其炎性细胞、色素细胞和浆液性渗出物进入玻璃体。

   (3)玻璃体出血:为最常见的玻璃体混浊。由多种因素引起:① 眼底病,如各种视网膜血管病,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阻塞等。② 全身病影响视网膜及玻璃体,如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出血及玻璃体新生血管增殖。③ 眼外伤引起的增殖性玻璃体病变及玻璃体出血,玻璃体或视网膜手术引起的出血等。

    (4) 其他少见的原因:有先天性玻璃体变性混浊,玻璃体淀粉样变性,玻璃体囊虫病等。玻璃体混浊早期的治疗最为重要,主张必要的预防和治疗,一旦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会引起失明。西医治疗玻璃体混浊、近视性玻璃体混浊,只能配戴眼镜。有的激光手术治疗风险大、费用高,十年远期致盲率比较高并且眼底病得不到恢复。目前,中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我院治疗的思路是:改善视网膜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我院对此病的治疗用进口药材和名贵中药配方,效果显著。有几十年临床应用,研制的“近视混浊方剂”和“玻璃体混浊方剂”及“眼底病3号”,一般都能提高视力。轻度的用药30天,严重的用药180天左右,有效率达95%。对各种比较复杂及老年性混浊都能综合治疗。

    来源:互联网

 

(责编:王艳丽)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近视,玻璃体出血,治疗)的信息
      热门图文

    动感妆容引人眼球

    眼部化妆方法大全

    女人必看 男人最厌恶的

    影响双眼皮效果的因素
      健康新看点
    ad推广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华夏近视网39健康网眼病中国眼镜网新浪福建健康21世纪药店网千龙求医查疾病114个性导航眼科时讯中华网健康频道整形美容
    英智眼科浙江眼科网中国眼网眼科医学网久久眼科网华夏健康网阿里医药眼科网首席医学网全球医院网保健医生在线眼科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