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经常会在就诊治疗时听到“个体化”这个名词。那么,个体化理念在近视手术中是怎样体现的呢?如何科学鉴别和选择,借助安全、有效、快捷的准分子激光手术来提高生活质量?这些问题都值得细细探讨。
量体裁衣多样选择
个体化理念是一种针对独立个体设计不同手术方案的理念,通俗地说就是“量体裁衣”。 是指对于同一的手术对象可以选择多种手段(不局限于屈光手术,或仅仅是准分子手术),根据手术对象的检查结果采用不同的个体化模式。
我们发现,不少选择激光手术的患者现今对视觉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早期接受准分子激光手术后,部分患者容易出现眩光以及夜间驾驶困难等视觉质量问题。究其原因,这都是由于人眼的高阶像差引起的。
此时我们所说“个体化手术”就指的是准分子激光手术的特殊切削模式。它是一种波前像差引导下的个体化切削技术。要理解整个过程其实也不难,首先就是通过波前像差仪和角膜地形图仪等对手术对象进行检查,收集眼球和角膜表面的信息。随后将所得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到比较具体且个体化的检查数据。然后,再与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配合,设计符合每个个体的切削模式并进行治疗。
术前先行综合评估
简略地说,近视个体化手术包括最优化切削模式,Q值调整的切削,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切削,波前像差引导的切削等。为了更好地制订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建议应在术前先对患者职业生活的相关背景进行综合考虑。其目标是在消除屈光不正的同时,不改变眼球目前的协调状态,最终获取更清晰,更舒适,更持久的视觉效果。
人眼球本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屈光系统,人眼像差的存在妨碍了人眼对视网膜分辨率 (感光性)的充分利用。但是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眼各个屈光部件互相补偿,并通过对大脑皮层的反馈,建立人眼独特的屈光系统。它虽然不够完美,但是协调而且统一。因此,屈光手术做的并不是建立一个完美的眼屈光系统,而是希望手术能消除部分的不完美,同时又不改变眼球本身的协调统一。而这种协调与手术对象的遗传和生活环境相适应,具有个体独特的特点,因此要求在屈光手术设计的每个细节中都要强调个体化的理念。
手术设计遵循原则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的个体化切削手术方法都具有各自的适应对象。对于某些人群而言,采用传统模式的切削手段结合相适应的手术设计更为合适。简单举个例子,对于超过40岁的近视患者,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手术矫正呢?在选择手术治疗方案时应当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这类手术对象存在近距用眼多、可能存在老光或出现白内障、屈光手术后调节需求增加等共同特征。因此必须在手术前全面评估晶体和调节能力。
手术设计遵循三个原则:最佳矫正的原则、合理欠矫的原则、双眼平衡的原则。对于晶体混浊的对象,可选择常规的准分子激光手术,也可选择白内障手术联合可调节人工晶体的植入。准分子激光手术可根据患者的调节能力及用眼习惯选择最佳矫正、合理欠矫或者单眼视等手段;切削模式则可以根据患者眼球屈光系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引导模式。
来源: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