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说,眼睛是心灵之窗。随着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外界信息的获取,越来越依靠视觉,可以说人类外界信息的70%甚至更大比例是通过视觉通道获取的。眼睛,是人体最宝贵的感觉器官,同时也是最脆弱娇嫩的,一旦我们的眼睛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生活,还会使我们的心灵世界变得枯萎。
菁菁,拥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却不能看清晰多彩的世界,课堂上,老师的影子离她越来越远,黑板上的字迹任她再如何努力也看不见了,不仅如此,课本也要贴近眼睛才可以看清上面的内容。多方治疗后得出结论——由于黄斑病变引起的低视力,没有技术可以治好她的眼睛,这对菁菁的父母无疑是一个打击。带着无奈,他们把菁菁带到了眼科医院低视力门诊进行康复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助视器后,菁菁又可以看到讲台上的老师,看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迹了。
一个需要关注的群体
据统计,像菁菁这样的视力残疾者,全世界有1.61亿,我国在2006年统计得出视力残疾的患者超过2000万,其中盲人661万,低视力人群1342万,也就是说超出盲人两倍的人群是低视力状态。低视力是指患者经过常规屈光矫正或药物、手术治疗后双眼视力仍在0.3以下,但不低于0.05,它不同于“盲”,低视力者仍然有部分视觉,但是其日常活动,如阅读、写作、看电视、行走等存在困难。大部分的低视力患者,他们在物体与眼睛相距几厘米的时候才可看清,于是,他们在这几厘米的世界里用微弱的视力捕捉世界的精彩,这就是低视力者的生活状态。与盲人不同,低视力者不是看不见,而是看不清。他们的残余视力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又不能通过医疗手段得以改善,只能借助视器和各种康复手段让有限的视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和利用。
小余拿起书,举到碰到鼻尖的时候才念出了文章的标题,接着,他的鼻子在书本上挤压得扁平,眼睛瞪大了,字号稍小的正文却还是模糊不可辨。几次尝试之后,他习惯性地摇了摇头,伴随着轻轻的叹息。天生残视,只能看清楚眼前几厘米的东西。即使这样他还是不肯放弃他的梦想。尽管学习艰苦,微弱的视力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但小余太渴望知识,太喜欢学到知识后那股莫名的兴奋了,所以,他总是花费比别的孩子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他总是觉得鼻子碍事,尤其要看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板书时,鼻子总是最先挨着黑板。一小段板书看下来,小余的鼻子就会碰到很多粉笔末儿。时间长了,擦鼻子成了他习惯性的动作。小余说,每天早上醒来后,他总会使劲地揉眼睛,试图让这个模糊的世界变得清晰。可现实却很残酷,长时间的学习,让他的视力进一步退化,追梦途中,世界却在他眼前变得愈加模糊。
天津眼科医院低视力中心主任张缨说:“这就是低视力人群所要面对的世界和人生。作为眼科医生,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低视力人群,特别是低视力的孩子,因为他们还有太长的路要走,对于这些孩子,推一推,就把他们推到了盲人的行列里;拉一拉,就有可能使他们回归光明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对视力残疾的认识和康复需要有个转变的过程。其实,关注低视力人群,对于缓解家庭和社会压力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早在1987年,眼科医院就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儿童低视力门诊,作为这一门诊的创办者,王思慧大夫和她的同事二十多年来从没放弃过对低视力人群的帮助,他们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并做了大量的普及工作,一方面立足本院对低视力人群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接受过他们训练的有近四千人次;一方面走出去,与盲童学校共同建立了低视力班,坚持每年的眼科普查,指导学校老师对孩子们进行康复训练,并与残联合作,走进社区开展义诊,普及低视力知识;同时走向全国举办低视力培训和讲习班,呼吁社会更多的人来关注低视力人群。如今,已年届80的王思慧大夫依然坚持每周一次在低视力门诊为患者诊疗。中心主任张缨和两位年轻的高级验光师霍晓彤和张梦妲,每周出低视力门诊,都会影响到在验光区的工作量,收入上的影响她们从不抱怨,不仅如此,多年来,她们还坚持用低视力门诊有限的收入购买大字课本等用品,捐给那些困难的低视力孩子,她们以全部的爱心和能力,关怀和帮助着低视力人群——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低视力孩子面对现实,重新设定人生目标;到低视力孩子上学的学校,帮助他们与学校和老师沟通,给孩子提供一个更方便的学习环境;到孩子上课的教室,辅导他们安装和使用助视器……
把光明还给低视力人群
尽管如此,真正能得到帮助的低视力患者还只是少数,一生从事眼科临床工作的专家王思慧说,尽管低视力中心除了医学博士就是高级验光师,这些人不仅有愿望更有热情为低视力人群做些事情,但是单靠这些人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为低视力人群做了二十多年努力的王思慧大夫说,二十多年前,低视力这个词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虽然世界各国的低视力研究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但中国那时才刚刚起步。然而又二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对低视力的认识并没有太大的提高。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就连我们眼科医生这方面的意识也不是很强。这一点,从我们这二十几年的门诊量就可以看出。有那么大一个低视力人群,但是到我们这里寻求帮助的这二十几年却只有不到四千人次。
低视力不是视力低下,也不是盲,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双眼中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3至0.05为低视力,视力小于0.05,无光感为盲。我国14岁以下儿童低视力发病率为0.43%。儿童盲及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遗传性眼病,如先天性眼部结构缺损及眼球震颤、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黄斑部营养障碍、先天性视神经萎缩、白化病、屈光不正、弱视等,还有一部分儿童是因眼病、外伤等未能治愈所致。一部分低视力儿童如果能提早发现,并进行合理治疗,是可以获得有效视力的。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应早期手术、早期预防。术后要定期复查,防止并发症,并给予适当的增视训练。屈光不正、弱视等患儿3岁以后就要到正规医院散瞳验光,配合适的眼镜,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增视治疗,对于那些手术或药物治疗及常规屈光矫正仍无法提高视力的儿童,可通过助视器改善他们的视功能。
这种康复性治疗和训练是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王思慧介绍,低视力门诊成立不久,就有一对父母带着他们14岁的儿子来接受康复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佩戴了助视器,不仅能够和正常的孩子一起学习了,而且还能参加一些日常的活动,这个几乎因低视力辍学的孩子,后来参加了国际中学生数理化竞赛,并获得金奖,再后来考上了北京的名牌大学,还到美国攻读了博士。从低视力门诊二十几年的工作来看,但是凡接受了康复训练的患者,生活质量都有所改善,脱残率达到了86%。
低视力中心主任张缨说,这其中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宣传不够,很多人并不知道,眼睛有了病,在经过一系列治疗都不能再有效果的时候,不要马上放弃,还有一些办法值得试一试,比如通过康复训练和佩戴助视器,帮助人们将有限的视力发挥到最大的作用,从而过正常人的生活。其次就是人们对低视力康复训练的认识以及需求的强烈程度还不够高。当然也有助视器使用起来不方便,电子助视器还比较昂贵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建一个平台,建立一个病源库,同时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低视力人群的康复干预工作:比如低视力检查、助视器验配、视觉康复等全方位的低视力治疗;为低视力患者验配助视器。助视器的功能就是将眼前的东西放大几倍到几十倍,帮助低视力患者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对低视力人群的重视,助视器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比如为了方便患者使用电脑和上网,还有专门适用于低视力患者的电脑软件,能把常规的电脑上的阅读材料放大,或将网页上的文字转化为声音,让低视力患者也能使用电脑和网络;帮助低视力儿童学会生活自理,训练他们的视觉之外还要训练听觉、嗅觉、运动知觉,还有定位和灵活性的训练,让他们学会日常生活技能。我们将要做的是,设计一间“生活技能室”,布置一些基本生活设施,使低视力者可以在这里先得到基本生活技能的训练;辅导视力低下患者学会利用如盲道、导航等公共设施;配备专门的心理方面的工作者为低视力者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等等。总之,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更多的低视力患者带来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