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3年8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屈光手术中心行改良的后巩膜加固术资料完整的患者58例(103眼),男25例,女33例。年龄为8~58岁,平均为(38.5±17.2)岁。
病例选择:诊断为病理性近视,近视发展每年大于-1 D;或者近视屈光度儿童大于-8 D,成人大于-14 D,伴有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变性、黄斑出血,视力矫正低于0.6者,排除眼部及全身炎症等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
1.2.1 术前及术后检查
1.2.1.1 屈光度检查 综合验光确定近视屈光度。
1.2.1.2 眼轴长度测量 采用德国蔡司公司IOL-Master,共测4次,取平均值。
1.2.1.3 眼底检查及处理 彩色眼底照相、全景200激光眼底照相、OCT及B超等特殊检查。用散瞳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做全面眼底检查等,发现视网膜裂孔和变性区,采取激光光凝处理,以防止术后视网膜脱离并发症的发生。
1.2.2 手术方法 在Snyder和Thompson氏手术方式基础上改进,具体手术步骤如下:按常规消毒铺巾,手术显微镜下操作。以颞下为中心沿角膜缘切开球结膜210°,两端放射状切开5~6 mm,向后分离,做下直肌及外直肌牵引线,向鼻上方牵拉眼球,勾取并分离下斜肌,将长50~60 mm、宽8~10 mm的异体巩膜条带从下斜肌腹下穿过。在深部拉钩协助下,分离暴露下斜肌止端,可直视黄斑区对应的后部巩膜及后巩膜葡萄肿区域,注意保护涡静脉、睫状后动脉和视神经。放开条带,条带下半部转从眼球后极部绕过,使条带中间位于下斜肌止端与视神经之间,两端分别从下、外直肌下穿过,调整条带位置,条带呈“U”形展开平贴眼球壁,兜裹眼球后极部和葡萄肿区,松紧适宜,两端分别缝合(8-0线),固定于赤道前、内直肌止端的下后方和外直肌止端的外后方,缝合结膜切口,术毕。术前可根据患者眼轴、后巩膜葡萄和黄斑病变情况,设计术中使用条带的长度和宽度。双眼一次先后完成手术。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做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术前眼轴为(29.92±2.68)mm,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1年眼轴为(29.69±2.87)mm、(29.71±2.97)mm、(29.84±2.56)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2 近视屈光度术前为(-18.33±7.64)D,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1年为(-18.26±7.50)D、(-18.19±7.22)D和(-18.47±7.80)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1。
2.3 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1年矫正视力稳定和提高的分别为99眼(占96.12%)、101眼(占98.05%)和100眼(占97.09%);下降的分别为4眼(占3.88%)、2眼(占1.95%)和3眼(占2.01%)。
2.4 并发症情况 2例术后出现短暂复视,嘱眼球运动训练,1周后消失;2眼术后出现少量黄斑出血,视力下降,3个月后复查时出血吸收,视力改善。无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