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4月至2005年8月在我院确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男21例(21眼),女39例(39眼),年龄52~78岁,平均65.83岁。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30眼)。对照组行上方11点方位透明角膜切口,研究组按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位做透明角膜切口,分别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排除裂隙灯可见的角膜病理性改变、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及角膜散光度大于2.5 D的病例。两组之间年龄及术前角膜散光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由同一位医生完成,采用表面麻醉,行3.2 mm透明角膜切口,前房内注入黏弹剂,中央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水分层,用Alcon Legacy20000超声乳化仪行囊袋内超声乳化,注吸皮质,用推注器植入Acrysof SA60AT人工晶状体,吸除黏弹剂,切口水密,术后结膜囊滴典必殊滴眼液。
1.3 检测方法 术后第1周、第1个月及第3个月回访患者,行医学验光检查矫正球镜后最佳视力(不矫正散光);采用TOMEY TMS-2角膜地形图仪检查角膜,应用矢量分析法计算得到术后两组散光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两组术前、术后的角膜散光度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术后两组的矫正球镜后最佳视力行t检验,对术后两组矫正球镜后最佳视力分布情况行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矫正球镜后最佳视力 术后第1周、第1个月及第3个月,两组患者矫正球镜后最佳视力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 >0.05),见表1。两组术后矫正球镜后最佳视力分布情况:研究组术后第1周视力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视力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 >0.05),见表2。
2.2 角膜散光度 术后第1周研究组角膜散光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两组之间角膜散光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术后第1个月角膜散光度明显大于术后第3个月角膜散光度(P﹤0.05)。研究组术后第1周角膜散光度明显大于术前及术后第3个月(P﹤0.05),术后第1个月较术前、术后第1周及术后第3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
2.3 两组不同时间角膜散光轴位的变化情况 术前逆规性散光多于顺规性散光,术后第1周顺规性散光多于逆规性散光,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又恢复至术前,见表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