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 果
2.1 LMWH对ES的化学修饰 采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获得的内皮抑素分子量约为20?KD,纯度达98%以上。通过SDSPAGE电泳监测修饰反应过程,比较不同时间点修饰液的自由氨基修饰率、活性保留百分率以及比较电泳监测结果确定LMWH修饰ES的时间为48?h。对分离纯化后的LMWHES进行SDSPAGE电泳鉴定,结果显示纯化后的LMWHES在30?kD左右出现一条单一条带,见彩图6。
ES和LMWHES在25?℃和37?℃时的稳定性比较及活性保留百分率(%):37?℃时稳定性大小为LMWHES>ES,保温60?min后活性保留百分率:LMWHES(59.34%)、ES(49.91%);25?℃时稳定性大小为LMWHES>ES,保温60?min后活性保留百分率:LMWHES(74.46%)、ES(66.78%)。
2.2 LMWHES、ES对兔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情况 Ⅰ组角膜水肿轻,CNV细小,稀疏,多集中于上角膜缘,呈缓慢性生长,血管未长入烧伤区;Ⅱ组角膜水肿不明显,CNV短、小,管径较细,生长较缓慢,血管接近烧伤区。对照组角膜水肿重,CNV粗乱,密集,生长快且范围广,第4天可见CNV向碱烧伤处生长,第10天可见CNV长入接近瞳孔区。在碱烧伤后第7天Ⅰ组、Ⅱ组、对照组的平均新生血管长度(mm)分别为1.32±0.18、1.77±0.27、2.32±0.58, 平均面积(mm2)为4.33±1.21、5.84±1.27、7.52±1.3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以及两治疗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烧伤后第13天的新生血管生长情况见彩图7 9。
VEGF免疫组化结果为:对照组在角膜全基质层内有炎性细胞浸润,在炎性细胞胞浆可见VEGF表达呈;Ⅰ组在角膜前1/3基质层内有炎性细胞浸润,在炎性细胞胞浆可见VEGF表达呈+ ;Ⅱ组在角膜前1/2基质层内有炎性细胞浸润,在炎性细胞胞浆可见VEGF表达呈 。图像分析显示Ⅰ组、Ⅱ组与对照组VEGF含量(灰度值)依次为102.35±18.56、125.46±21.43、152.05±25.24,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及两治疗组间相比VEGF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
新生血管形态和数量观察的结果:对照组在角膜全基质层内可见大量成熟的新生血管,管壁薄、管腔大、排列紊乱;Ⅰ组浅基质层内可见少量新生毛细血管,管腔较小,分布稀;Ⅱ组新生血管介于两者之间。Ⅰ组、Ⅱ组、对照组的新生血管数量(个/400倍视野)分别为1.05±0.84、3.56±1.85、6.22±2.79,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及两治疗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