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回顾了青光眼患者34例36眼,其中男6例6眼,女28例30眼,年龄50~78(平均61.5)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6例28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8例8眼。术前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者32例34眼,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满意,在高眼压下进行手术者2例2眼。随机选择对照组36例36眼,男6例6眼,女30例30眼,年龄52~75(平均60.5)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6例2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0例10眼。
1.2方法 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20g/L利多卡因球后、球结膜下注射,做上直肌牵引缝线,放置开睑器,冲洗结膜囊。做以上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烧烙止血。做偏鼻侧以角巩膜缘为基底的1/2厚的板层巩膜瓣4mm×5mm,然后做小梁切除约1mm×3mm,并做相应的虹膜周边切除。用10-0尼龙线分别缝合巩膜瓣远端的两个游离角,结扎时松紧适中,然后在巩膜瓣床之间用钝针头朝向前房方向注入少量粘弹剂,粘弹剂经小梁滤过口进入前房,直视下前房稍形成即可,并见一些粘弹剂从巩膜瓣下溢出,巩膜瓣略呈隆起状态。滤过区结膜瓣下也注入少许粘弹剂。缝合球结膜,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5mg结膜下注射,眼垫包扎。术后每天用裂隙灯检查,包括视力、眼压、前房形成情况、滤过泡及术后反应情况等。术后用药:术眼点典必殊眼药水4次/d,必要时滴用复方托品酰胺眼水散瞳及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术后随访3d~20mo,平均2mo。
2结果
2.1术后前房形成情况 按Spaeth分类法,将浅前房分为3度:Ⅰ度(浅Ⅰ)指周边虹膜与角膜部分接触,但虹膜瞳孔区仍有前房;Ⅱ度(浅Ⅱ)指虹膜完全与角膜接触,但晶状体与角膜间仍有间隙;Ⅲ度(浅Ⅲ)指虹膜及晶状体完全与角膜接触,又称无前房。术中应用粘弹剂组术后3d内前房均保持良好,仅有2例术后3~5d前房浅Ⅰ度,占6%,经散瞳等保守治疗后,术后1wk前房均恢复正常。对照组术后1~3d前房浅Ⅰ度者12例,约占33%,前房浅Ⅱ度者 3例,约占8%。未见前房浅Ⅲ度者。经保守治疗在术后5~10d前房恢复正常。二者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2.2术后滤过泡形成情况 术中应用粘弹剂组术后有效滤过泡形成33例,有效滤过泡形成率占91%;对照组术后有效滤过泡形成28例,有效滤过泡形成率占78%。
2.3其他 术中应用粘弹剂组术后第1d眼压饱满2例,角膜内皮浑浊1例,葡萄膜渗出1例,前房积血1例;对照组术后角膜内皮浑浊3例,葡萄膜渗出2例,前房积血2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