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硬核白内障不同手术方法及其术后视力恢复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对手术方法进行评价。方法:Ⅳ级硬核白内障121例(134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超声乳化组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wk、1mo时的视力和角膜散光程度。结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并发症少;术后1wk和1mo时两组间视力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wk时超声乳化组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角膜散光小, P <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后1mo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术后并发症中的中、重度角膜水肿、房水闪辉(+++)方面超声乳化组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重, P <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硬核白内障术后的视力恢复较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方法经济、安全、实用。
0引言
虽然我国在白内障盲的总体防治工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任务仍然严峻,工作任重道远[1]。在广大基层,仍存在大量的成熟期或过熟期白内障。随着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技术的提高,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已经成为白内障手术的主流[2],但它在对硬核白内障的处理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近年,随着人们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的不断认识和掌握,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它们用于硬核白内障,其术后的视力恢复特点及影响因素有待于明确。特别是现阶段,在“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扶贫助残的大规模行动中,明确这一问题更为重要。我们就此问题,对硬核白内障采用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并对术后视力恢复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2-05/2005-09。收集Ⅳ级硬核白内障121例(134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入超声乳化组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所有患者都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无糖尿病史。瞳孔光反应良好。术前视力光感至0.1。超声乳化组58例(64眼),男28例,女30例.年龄65~89(平均71.25)岁。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63例(70眼),男31例,女32例.年龄68~94(平均74.24)岁。两组间视力,性别,年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1.2方法 术前按白内障手术常规准备,术前30min鲁米那0.1g im,滴美多丽充分散瞳。4g/L倍诺喜(参天制药株式会社)表面麻醉。(1)超声乳化组:使用同一台瑞士Oerrtli Instrumente AG公司超声乳化仪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常规手术切口3.2mm;注入粘弹剂,环形撕囊,直径 5.0~5.5mm,水分离,囊袋内劈核、超声乳化,吸除残留皮质,晶状体后囊膜抛光,注入粘弹剂,囊袋内植入折叠式IOL,清除粘弹剂,调整IOL的位置,切口不缝合,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术后口服糖皮质激素、肌注抗生素3d,滴用氟美瞳眼液2wk。(2)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于上方角膜缘后1.5mm巩膜至角膜缘内1.5mm作反眉形隧道切口,长度6.0mm(内口扩大约20%),注入粘弹剂,用作6mm环形撕囊,并在10点和2点做两处放射状切开。直接用截囊针松动晶状体核并使核上方脱入前房。注粘弹剂于核下,用晶状体圈匙托住晶状体核,伸入切核刀切核,使晶状体核分为两瓣,借粘弹剂转核,分次托出晶状体核。冲洗残留皮质,植入硬性IOL,切口不缝合。观察指标:术后1wk,1mo时视力;术前角膜散光,术后1wk,1mo时角膜散光;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10.0软件处理两组数据。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