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3,患者,男,50岁。主因“右眼痛,视力丧失1年余”来我院门诊就诊。初诊右眼无光感,左眼0.1,眼压:右眼50mmHg,左眼18mmHg。S.L:右眼睫状充血,角膜上皮轻度水肿,kp(+),前房中深,Tyn(++),NVI(++),瞳孔直、间接光反射消失,晶体轻度混浊。左眼角膜清,kp(-),前房中深,Tyn(+),NVI(+),瞳孔光反射存在,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底:右眼玻璃体弥漫血性混浊,眼底能窥不入。左眼视盘界清,色淡,动脉纤细,部分血管白线,视网膜散在少量出血及硬渗,黄斑略显水肿。患者因合并有肾功能不全故未能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神经内科会诊经双侧颈动脉超声、TCD及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CDI)检查明确,诊断“双侧颈内动脉狭窄”。眼科诊断:“双眼缺血综合征,右眼NVG(绝对期),左眼早期视神经萎缩”。立即行左全视网膜光凝治疗,1个月后左眼视力恢复至0.4,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右眼仍无光感,已失去治疗意义。
2 讨论 2.1 概况 眼缺血综合征是与低灌注有关的眼底病变,以前由于对此病认识不全面,曾使用过诸如“合并眼动脉阻塞的眼部症状”、“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静脉淤滞性视网膜病变”此称谓后被证实是非缺血性轻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1] 。如何从本质上认识本病?有学者认为:凡能引起眼动脉低灌注的疾病均可以导致眼缺血综合征,因为供应视网膜内5层的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和供应脉络膜血运的后睫状血管系统都来自眼动脉。笔者也同意这一观点。 2.2 流行病学 眼缺血综合征发病年龄多在50~80岁,平均65岁。发病率较低,在颈动脉狭窄或阻塞病例中仅5%有此并发症。美国估计每年百万分之7.5的发病率 [3] ,据认为对本病的发生估计过低。
2.3 病因学 2.3.1 主要病因 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好发部位是从颈内动脉(ICA)至眼动脉(OA)及其分支,54%的病例影响的是全眼球的血管,可双侧或同时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研究表明:ICA狭窄90%以上同侧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灌注压下降50% [4] 。 2.3.2 其他的病因 大动脉炎(高安病,Takayasu's disease)、巨细胞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和动脉夹层等。本文例1所提到的高安病虽然少见,但值得注意。当上肢无脉病伴有视网膜血管系统和(或)及 睫状血管系统损害,出现一系列特有的眼部症状与体征时,称为高安病,(高安佑人,1908) [5] 。其病因多发大动脉炎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增生性炎症。分为4型,以头臂动脉型(上肢无脉病)多见。病因可以是结核、梅毒等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也可由外伤、先天畸形、主动脉弓受压等引起。其病理机制是动脉管壁外层、中层和内膜的慢性炎症及结缔组织增生,伴以中层弹力纤维的断裂。眼球慢性缺氧导致内层视网膜萎缩合并轻度结缔组织增生。高安病的特点是好发于年轻女性,男女比例1:6~7,缺血性眼底改变者几乎全为女性,男性患者多为高血压性眼底改变。年龄14~74岁,累及中-大动脉:主动脉弓动脉起始段炎症狭窄和阻塞。三大主要体征:(1)单侧或双侧上肢无脉病;(2)颈动脉窦反射亢进(颈部受压或牵引时发生眩晕、昏厥或抽搐);(3)特有的眼部病变。症状与体位的改变有明显的关系,头部急剧改变位置或穿高领和硬领衣服,运动或举臂时出现或加剧,低头或平卧时视力较佳,由卧位转为直立时视力较差。高安病的分型:(1)典型病型:双眼同步;(2)两眼显著差异型;(3)痕迹型:无明显进展;(4)非典型病型(损害仅限于CRA系统)。按其病程分为四期:(1)视网膜血管扩张期:视盘表面动脉自发搏动;(2)视网膜血管瘤期:有淤滞现象;(3)视网膜血管吻合期:好发于视盘周围;(4)合并症期:出现NVI、NVG、RD [1,5]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