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白内障即晶状体混浊。任何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如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等都可引起。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囊膜不断加厚,弹性降低,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厚度可达7mm,过熟期,由于晶体核下沉使晶体显著变薄,可仅为2.5mm[4]。本组中表1 白内障类型及合并症资料1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过熟期左眼晶状体厚度2.6mm,晶体核位置下移。白内障是全世界致盲和视力损害的首要原因,在我国,双眼矫正视力<0.3的白内障患者约为500万例,每年约新增40~120万例[5]。本组病例中老年性白内障占比例最大。老年性白内障系指与年龄相关的晶状体退行性变,是最常见的白内障类型,是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多为双眼发病。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随年龄增加其发病率亦升高,在50~60岁年龄组中,发病率约为60%~70%,70岁以上者可达80%[6],80岁以上为100%[7]。它是晶状体老化后的退行性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年龄、职业、糖尿病等均是危险因素。其中皮质性白内障最常见,约占65%~70%[2],本组病例与此相符。皮质性白内障分4期:初发期、进展期、成熟期、过熟期。在糖尿病患者,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更高,发病年龄更为提前,即在中年患者,晶状体已开始出现老年性改变。本组中1例糖尿病患者年仅39岁。本文显示初发期白内障超声检查出现假阴性,这与晶状体初期点片状轻微混浊而超声分辨不清有关。因此,超声对初发白内障的检测阳性率较低。当晶状体病变进入膨胀期,并发展到成熟期,最后到过熟期,此时超声的检出率可达到100%。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眼病。我国患病率约0.05%,约30%有遗传因素,30%与胎生期母体患风疹或内分泌失调有关[2]。本组年龄最小3岁,最大13岁,皆双眼患病。外伤性白内障多见于青少年,应及时诊治。超声对眼内异物的确诊及确切位置的判断等,均优于X线平片[2],由此体现超声诊断的优越性、重要性,结合病史其超声检出率可达100%。白内障术后并发症不尽相同,超声可随访观察[8],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后发性白内障[9],其术后发生率:在成人为30%~50%,在儿童则为100%[7]。本组后发性白内障1例,右眼发生后囊膜混浊。既往对白内障通常用裂隙灯检查,目前为了更好地提高手术疗效,需对眼球有更全面了解,超声波检查具备这一优势。当晶状体混浊严重时,不能进行裂隙灯、检眼镜检查,此时超声波检查具有其独特优势,可探及眼科检查不到的部位,成为了解眼内病变的重要手段,为临床眼科检查的重要补充。眼球位置表浅,高频探头的应用,使病变得以直视,图像清晰,分辨力高,能实时动态检查和多方位扫描,提供晶状体高清晰度超声断层图像,清晰观察晶状体结构,有助于白内障的分期诊断;能较精确测量眼球轴径,可为植入晶体度数提供参数[3],对协助临床选择人工晶体的型号意义重大;并能了解眼内组织改变,如玻璃体混浊的程度、有无视网膜脱离等,此为临床人工晶体移植的预后提供重要参考性信息,显示了超声诊断的优越性和准确性[10,11],这在眼内疾病鉴别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频超声可显著提高白内障及合并症的诊断正确性和灵敏性。据报道,超声和手术的符合率达95%以上[12]。综上所述,超声诊断白内障具有快捷、无辐射、无痛苦及并发症、诊断符合率高、图像直观等特点,且阳性率与裂隙灯检查相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检查手段,便于重复检查和手术前后对比观察以及疾病的普查,为临床完善术前检查、指导临床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为提高正确诊断率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可作为晶状体老化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值得临床重视及推广应用。超声诊断白内障,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应结合临床,提高诊断率。白内障初发期超声检查敏感度不如裂隙灯,出现假阴性为诊断带来困难,应适当提高增益调节,提高分辨显示率,并结合眼科仪器裂隙灯检查,以减少假阴性的发生,提高诊断率。(2)应了解病史,明确诊断。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经仔细询问病史,了解其母亲怀孕期间患病情况等。外伤性白内障明确眼外伤史,可对异物的残留、异物的形态性质做出较明确的诊断,为临床术前提供有效可靠的诊断依据,减少误诊和漏诊。(3)应早期诊断。不同类型白内障有不同治疗方法,总的原则是早期治疗,减少患者痛苦及并发症。(4)玻璃体混浊多为退行性变,部分为邻近组织疾病所致的继发病变,如出血、渗出等,超声检查将此一并归为混浊性病变,是由于超声诊断只能是一种非特异性辅助检查,因此,不能以影像学变化最后确诊出混浊的原发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