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发明是白内障手术的革命性进步,它给广大白内障患者提供了一个快速、安全有效、预测性好的手术方法。20世纪90年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并发症,最常见的是由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引起的术后角膜水肿、混浊,甚至是大疱性角膜病变。角膜内皮失代偿已经成为白内障手术医生最担心和惧怕的并发症。现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各个损伤因素对角膜内皮的损伤进行分析,以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或避免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角膜方面的并发症。
1 超声乳化手术的发展过程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发展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963~1970年,Kelman医生开始研制超声乳化仪,并进行动物实验,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应用于临床。1970~1980年,超声乳化仪不断改进,手术方法和手术技巧不断提高。1981年至今,连续环形撕囊术的发明和黏弹剂的使用,以及诞生了由电脑控制的新型超声乳化仪,使其成为白内障手术的首选方法。
2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损伤角膜内皮细胞的因素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超声探头高频振动产生的能量及乳化颗粒的机械性损伤不可避免地会对角膜内皮细胞的结构、数量和生理功能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超声乳化术后第一天角膜水肿可达87.39%[1],且仅单纯性超声乳化术术后角膜内皮丢失可达33.87%[2]。由此可见,角膜内皮损伤在超声乳化后十分普遍,目前国内外就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不同术式的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损伤的研究 相对于传统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早期的研究均认为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大于囊外摘除术,曾一度使这种手术术式遭到冷落。国外曾报道采用前房超声乳化内皮细胞损失率可达27.3%~33.8%,均高于囊外摘除术,但随着手术器械的改进、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及黏弹剂的应用,近5年来国外的报道均显示超声乳化术与囊外摘除术在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上没有差异,甚至低于囊外摘除术。国内童晓维、唐维强等[3,4]也有相似报道。近年来国外报道的术后无并发症的患者角膜内皮损失率为9%~17.2%。国内报道为7.2%~20.8%。
2.2 不同位置进行超声乳化对角膜内皮影响的研究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水分离后的晶状体核可以在囊袋内进行超声乳化,也可以在虹膜平面,甚至前房内操作。后两者可统称为非囊袋内超声乳化。Ginidi[5]通过动物实验指出,前囊膜是阻挡超声波的有效屏障。国内亦有研究报道囊袋内超声乳化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2.2±5.7)%,明显小于囊袋外的(21.4±8.9)%。张红[6]等在动物实验时于电镜下见到此两种不同位置的超声乳化后角膜中央区5 mm范围内的内皮细胞损伤明显不同:囊间组主要表现为轻度水肿和细胞间连接的破坏,而囊外组则表现为细胞水肿、变形及灶性的细胞坏死、脱落。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