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眼科视光学、视觉科学、儿少/学校卫生学以及体育与健康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学生近视率却一直持续升高或居高不下,成为目前危害我国青少年健康的最突出问题[1]。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世界性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事业对于保护人类健康的战略意义逐渐得到人们的公认。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来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只占15%;环境行为因素占85%,其中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气候条件占7%,而60%取决于自己。早在652年,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即明确指出:“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现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我国近视防治现状,探讨中医医人思想对于近视防治的意义。
1 近视病因
中医学在至少数千年的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天人相应观、统一整体观、永恒运动观与动态平衡观”四大学术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近视眼的病因及其根本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天人相应观与统一整体观,很早就认识到人眼的视觉功能是为适应环境特别是太阳光逐渐演化而成的。如《灵枢・岁露篇》即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中医将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行为因素,对于人的健康有重要影响。《黄帝内经》将七情、六淫、劳逸、饮食、起居等环境、行为与心理因素视为重要病因。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中医对于近视的最早记载见于隋・巢元方之《诸病源候论》(610年),认为目不能远视候系“劳伤”所致。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七窍病》(652年)将久处烟火、泣泪过多、夜读细书、抄写多年、博弈不休、饮酒不已等视为重要的眼病病因。唐・白居易《眼暗》诗中“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已经对于自己的近视眼等眼病病因有较清醒的认识。唐・王焘《外台秘要》(752年)明确指出近视“非禀受生成”。明・傅仁宇《审视瑶函》指出“久视伤睛成近觑”。清・黄庭镜《目经大成》(1741年)指出“双睛近觑是生来,不是生来却祸胎”,认识到了(高度)近视的遗传性。
现代医学研究[2~14]亦表明:虽然有重要的遗传因素,对于占学生近视眼绝大多数的生理性近视眼来讲,环境与行为是其主要决定因素。即使是遗传因素,归根结底也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青少年近视眼主要是学生视觉环境不良、课业负担过重、精神压力太大、睡眠不足、体育锻炼不足、营养失衡、用眼习惯不良,特别是近距离用眼过度、远望与眼球运动不足所致。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