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增殖型糖尿病;并发症;视网膜
[摘要]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而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经成为威胁人们视力的可怕杀手。在临床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单纯型及增殖型,尤以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视力的威胁最大。本文分析了近10年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对其临床表现、病理机制以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关键词] 增殖型糖尿病;并发症;视网膜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早期小血管受累,逐渐引起全身多器官、组织的广泛损害。幼年即患1型糖尿病患者,约10%在起病后5~9年便可发生视网膜病变,15年后约50%的人发生,25年后有80%~90%的人出现视网膜病变[1]。成年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情况与此相似,但因不少患者发病日期较难确定,病程也更难估计。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anopathy,DR)是成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按眼底病改变分为非增殖型和增殖型(由第一次全国眼底病学术讨论会制定),新生血管的出现是增殖型的标志,而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更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视力[2]。
1 临床表现
多数的糖尿病病变患者有糖尿病多饮、多尿、多食和疲乏、消瘦等症状。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到增殖期,血管病变加剧,视网膜组织重度缺血缺氧,视网膜血管壁萌发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好发于视神经乳头及其附近,或近赤道区的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血管。初期较细小的新生血管有的用检眼镜不易察觉,但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见大量渗漏荧光素。明显的新生血管在检眼镜下表现为视网膜大血管邻近蜷曲迂回的细血管网,新生血管管壁结构不健全,易出血,出血较多时往往穿入玻璃体内,严重妨碍视力。与新生血管出现的同时,视网膜组织在新生血管附近逐渐发生纤维细胞增殖,形成纤维条带。这些增殖带随病程延长而增多,并收缩牵引而引起新生血管出血或视网膜脱离等不良后果[1]。
2 发病机制
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它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多种生长因子、基因遗传倾向和自身免疫反应等非常复杂的过程[3],但是它的发病机制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已证实了糖尿病性视网膜前膜中含有多种细胞成分,包括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辅助/诱导淋巴细胞、T抑制/杀伤性淋巴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等,提示机体的免疫系统参与了PDR的发生发展。由于新生血管的出现是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标志,因此,大量的学者研究了新生血管出现的机制,指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4]被认为是眼内最有可能的新生血管生长因子。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新生血管与体内许多产生新生血管的疾病相似,属于一种代偿化学物质,由于组织缺氧的诱导,出现一种可弥散的“血管增殖因子”,也就是通常所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糖尿病病人因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刺激一系列生长因子释放,生长因子可通过诱导内皮细胞分泌蛋白多糖等方式,促进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刺激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形成包括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的浸润、迁移及增殖等一系列过程,依赖于血管细胞间的黏附反应。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方法的应用证明[5],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时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广泛分布,SE-选择素表达增加,提示局部活动所引起的内皮细胞,包括SE-选择素在内的黏附分子的表达在增殖阶段所起的作用很重要。酶联免疫吸附法研究证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中SE-选择素水平较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细胞黏附和血管生成两个独立过程之间是有联系的。离体试验中证明SE-选择素与其配体相互作用,与毛细血管形态发生过程相关。实验证明,SE-选择素并不促进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提示其介导的血管生长并不是通过刺激内皮细胞增殖,而是对内皮细胞产生趋化性,使其发生迁移。此外,黏附、聚集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可释放血管生长因子而促进血管内皮增殖,刺激血管生长。而白细胞在毛细血管聚集引起的毛细血管闭塞,甚至毛细血管破坏、丢失,导致局部缺氧,亦是刺激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因素。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