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近视现象比比皆是,各种屈光不正广受关注,视疲劳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常见综合症,眼睛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随着电脑等视频终端的普及,现代社会日益繁杂的信息媒介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也让眼睛承受了过重的负荷。 我们把在不使用眼的调节作用的情况下,来自无限远的平行光线经过眼,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焦点,称为正视眼。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如眼球长度发生变化或某一部分屈光能力发生变化),使得无限远的平行光线进入眼球后形成的焦点不在视网膜上,而在视网膜的前面或后面;有的根本不能形成焦点,而在视网膜的前面或后面形成焦线,这些均称为非正视眼,也叫屈光不正。 近视、远视和散光是青少年中常见的(单眼)屈光不正。 近视是指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在视网膜前形成焦点,而在视网膜上不能形成一个清晰物像,所以看近清楚看远不清楚; 远视是指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不能在视网膜上,而是在视网膜之后形成焦点,因此在视网膜上是一个环状区域,不能形成一清晰物像,病人觉得近处的东西看不清楚。 散光则是指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各子午线方向的主焦点不能聚焦成一点,无论在哪儿,它都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物像,人会觉得远处、近处的东西都看不清楚。 近视是屈光不正中最常见的一种。300度以内者为轻度近视,300度到600度者为中度近视,600度以上者为高度近视。 近视又分为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假性近视在用阿托品散瞳后验光,近视度数消失,表现为正视或远视。而真性近视用阿托品散瞳后验光,近视度数未降低,或降低度数小于50度。 单纯性近视大多数近视眼度数在600度以内,用适当的镜片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20岁以后基本稳定。 病理性近视到25岁以后近视仍继续发展,主要病理变化是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萎缩和变薄,可合并玻璃体液化和玻璃体后脱离。 近视眼是一种与遗传密切相关的眼病。高度近视眼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单纯性近视眼为多因子疾病,既服从遗传规律,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由于青少年用眼过早,且近距离作业过多,使处于可塑性很大的发育期的眼睛,长时期处于看近的调节中,致使眼睛调节痉挛。在看远时,眼睛睫状肌该松弛时松弛不了,晶状体该恢复为扁平状态才能看清楚远方,但是恢复不了,就出现了看近清楚、看远不清楚的近视现象。 这种由于调节疲劳引起的近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假性近视。此时如经过适当的休息,多看远,多做户外活动,少看电视,读写连续时间不要过长,则很快可得到恢复。 反之,由于这个时期正处于负担过重的学习时期,睫状肌一直处于持续收缩状态,晶状体也一直处于前后方向凸起状态,形成调节痉挛,迫使眼球的前后径加长。也就是说,眼球前后径和横径发育比例不同,那么就逐步发育成前后轴长的轴性近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性近视。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