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客观上不良医疗行为 1开展专科 忽视全面 施× 女 24岁 辽宁人,于2005年12月29日在北京××××整形门诊,做下颌整形术中死亡, 死亡原因是病人被动固定体位,实施局部麻醉后病人吞咽不能,口腔分泌物吸入气管窒息死亡,该专科不具备气管插管和气道管理的技术。 专科是建立在全科之上的,如果只有专科知识,一旦出现本专业以外的医疗事件,惊慌失措或缺乏抢救措施,势必会造成医疗伤害和病人的不安全,所以,建议医疗专科医院应有全科医生参与,并配备相应的医疗设施和治疗手段。 2习惯工作 掉以轻心 一患儿妈妈在幼儿园得知自己的儿子和另一个孩子都是早产时吸氧造成失明时,遂将某三级医院告上法庭,在法院审理调解时该院委托人与家属协商说:我们医院没有过错,但可以赔偿你们。最后调解赔偿20万结案。 我国每年有五万名新生儿失明是与医疗吸氧有关的,现在许多医院都是中心供氧,几乎一个压力,而医生习惯按照升/分为流量下医嘱,护士也是按传统习惯执行,那么同样的流速对于成人和新生儿,完全是两个概念,他们的肺活量相差十多倍,新生儿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必然导致玻璃体纤维化而失明。所以,我们应该经常修复工作习惯漏洞。 3 行业忌语 “没事”变有事 某三级医院一患者做肾移植,推出手术室后家属问医生病人怎么不呼吸,医生说:“麻醉还没醒,没事。”从三楼到六楼后家属再次提醒医生时,麻醉师才感到有问题,遂推回手术室,虽经多方抢救还是永远停止了呼吸。“没事”的话语代价是以医院30万赔偿而结束。 临床最常见病人问医生,我的病有事吗?以得到医生精神上的安慰,而一些临床医生对病人简单解释,急诊时说“不要紧”、特殊治疗时“没问题”、“不可能”、慢病患者“能治好”或自信的告诉病人“没事”等,医生的每一句话,一旦纠纷就成了理由。所以,我们医务人员说话要有余地,不要讲到十分。象“没事”这类的词句在执业生涯中应该禁用。 三 技术上不良医疗行为 1知识偏面 思维简单 某男73岁,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入院,经治疗病情好转,年轻住院医生看到患者白蛋白18.9/L,便以支持疗法促进病情恢复,在48小时内给白蛋白40克,脂肪乳500毫升、水解蛋白500毫升,18种氨基酸500毫升,结果导致患者心功能不全加重而死亡。医疗纠纷发生,家属起诉索赔18万。 医学是一门辨证思维的科学,不能以主观臆断和凭想象力去处理,许多疾病治疗上是欲速则不达,对于年轻医生应在毕业后尽快完成从理论到临床的转化,从单纯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和法律模式的转化。 2问诊不清,检查不细 我在一家医院会诊时竟看到一年轻医师站在病人左侧检查肝脾,我问你是左势力吗,他说不是。由于现代医疗的“人机化”,过度依赖医疗仪器检查进行疾病判诊,医生使用物理检查和视、触、叩、听的在减少,导致许多疾病的误诊误治。 一项调查显示:造成误诊的原因有16种,其中很多与医生的诊疗水平和责任心有关,如医生的经验不足占25%,问诊及体格检查不仔细占17.3%,未检查特异性检查项目占17%,过分依赖辅助检查结果占14.7%;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误诊误治研究会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临床误诊率在30%左右,疑难病例误诊率达40%以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