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青光眼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因此,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现代人类社会又一重大研究课题。良好的视觉是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必需的条件。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组织工程学的建立和发展及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促进了视觉科学的进步,治疗手段的提高,使白内障、角膜病等可复明眼病最终能得到有效的治疗。而青光眼作为当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第二位原因,对社会和家庭造成的损失较大,且由于对其他眼病的有效控制而显得更为突出,预计对青光眼所造成视功能损害的防治研究依然是21世纪防盲治盲及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青光眼研究所存在的4个难题:青光眼早期诊断、青光眼发病机制、青光眼视神经损害及保护、青光眼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保持等,仍然是对眼科医生极大的挑战。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就国内外青光眼研究的进展作一概述,以期对当前青光眼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一、青光眼流行病学
在我国非选择性人群中,原发性青光眼发病率为0.52%,继发性和先天性青光眼的发病率为0.06%和0.02%,年龄>40岁的人群中,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率达1%~2%。以全国12亿人口计算,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已超出625万。以往的调查表明,我国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闭角型青光眼与开角型青光眼的比例约为3.7∶1;与新加坡的4.5∶1接近;与日本及欧美国家比例正相反'日本为1∶7.7;欧美国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占85%~95%,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ed glaucoma'PACG)占 5%~15%。这种发病类型的差异主要与种族差异有关,也与我国在POAG诊断方面发生漏诊,丢失了一些早期青光眼患者,发生统计学α类误差,欧美国家将有些疑似青光眼患者归为POAG,发生统计学β类误差有关。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社区服务的健全、社会成员就诊意识的加强及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我国POAG患者越来越多,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同时因糖皮质激素在眼科及其他临床学科的应用日益广泛,糖皮质激素诱发性青光眼(glucocorticoid-induced glaucoma' GIG)患者逐渐增多,致使青光眼内部构成发生了变化。据有关临床资料统计,青光眼住院患者的构成比,已由80年代PACG的80.37%、POAG的8.18%,变为如今的PACG为55.86%、POAG为19.25%,GIG为4.35%,这种构成比的变化呈上升趋势。当前我国青光眼内部构成比的变化,必将带来青光眼防治重点的转移。PACG仍居防治工作的首位,POAG和GIG由于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发现时患者视功能已出现不可逆性损害,已成为青光眼防治工作的另一个重点。
二、青光眼早期诊断
先天性青光眼和PACG的诊断相对较容易。先天性青光眼一般根据患儿的症状如畏光、流泪及有关检查(如角膜直径、角膜有无混浊、眼压情况及视盘大小)即可做出诊断。PACG通过前房深度测量,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前房角镜及眼底镜检查,进行暗室试验或暗室俯卧试验等,同时观察眼压情况,最后均可排除或确立诊断。
由于POAG患者早期与正常人群存在交叉重叠,对于单项指标异常很难做出判别。而3项指标均确立者往往已是进展期,所以早期诊断较为困难,难以给患者一个明确的结论,需要随访观察。传统的POAG早期诊断主要根据房角、眼压(24h眼压曲线)、视野及对视乳头和视神经纤维层动态观察进行诊断,对一些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或眼压处于临界值的患者,这些检查的客观性和敏感性均感不足,通常只能根据视野改变最后确立诊断,此时患者已出现明显的视功能损害。所以眼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寻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新方法。近年来,随着眼科领域影像学及特殊视功能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对POAG的诊断新手段相继出现。并显示出独特的诊断价值,如共焦激光扫描眼底镜(confocal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 CSLO)、激光扫描偏振仪(scanning laser polarimetry)、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etinal thickness analyzer' RTA)、共焦图像血管造影(confocal tomographic angiography)等,不仅能够客观评价视乳头和视神经纤维层的结构改变,而且可提供定量测定数据;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imaging' CDI)能够准确测定眼眶血管,特别是视神经部位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ICG),对于了解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可能的视功能影响及治疗效果的追踪观察等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眼前段UBM检查对了解前房深度、房角定量测定及动态观察有重要帮助。上述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发病机制的研究及追踪观察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对促进青光眼学科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特殊视功能检查包括视觉生理检查、心理物理学检查及计算机视野检查等,使我们可以利用视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多导VEP、运动觉、对比敏感度视野、黄绿视野、高通分辨视野等'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特性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早期诊断目的。近几年应用CSLO扫描,可实时同步定点对特定部位的视网膜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RG)检查及视野检测,精确判定局部视网膜的功能,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敏感的参考指标。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