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近视对黄斑微视野仪 (microperimeter,MP)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矫正视力≥1.0的轻中度、高度、超高度以及正视眼青年患者进行40个位点刺激的MP检测,分析黄斑10°以内不同区域象限的光敏感度变化。结果 轻中度近视MP检测光敏感度结果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度近视患者鼻外区MP检测光敏感度结果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超高度患者各区域象限光敏感度较正常组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高度及超高度近视使黄斑10°以内MP检测光敏感度结果局部或普遍下降。
【关键词】 黄斑微视野仪 近视 黄班
黄斑微视野仪(microperimeter,MP)在检测黄斑功能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已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如糖尿病性黄斑病变、老年黄斑变性、视网膜血管瘤、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及其他疾病等[1- 4]。我国是近视发病大国,已有文献报道近视会对黄斑多焦视网膜电图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结果分析时需综合考虑[5-7]。我们对一组近视患者进行了黄斑区微视野检测,以了解不同程度近视对其结果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06年3月至8月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近视与正视健康自愿受试者90例,年龄17~34岁,平均26.49岁。男性37例,女性53例。由本院视光中心行综合验光检测,经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全部受检眼裸视或矫正视力均≥1.0;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检查,眼底镜示近视者黄斑区除有豹纹状改变外均无其他病理性改变;A超(IOL meter)检测眼轴长,每眼3次,取均值,值间相差大于0.12 mm者重新测定。排除其他眼病和糖尿病等全身病史。
1.2 分组 根据受检眼屈光情况分为正视眼组以及轻中度、高度、超高度近视眼组,其中前二组受试者各为20例,后二组各为25例。屈光不正度数用等效球镜度来表示,等效球镜度=球镜度数+1/2柱镜度数。0.5~-0.5 D为正视,-0.75~-5.75 D为轻中度近视,-6.00~-8.00 D为高度近视,-8.25~15.00 D为超高度近视。散光≥±2.5 D者排除。除单眼合格者,余每例受检者均选右眼进行测试分析。同时将本样本按眼轴长度进行分组,22~24 mm为正视眼, >24~26 mm为轻中度近视,>26~27 mm为高度近视,>27 mm为超高度近视。本样本按屈光度与相应眼轴长度分组,组间样本无差异,提示本样本按屈光度分组可反映轴性因素。
1.3 微视野仪检测 应用NIDEK公司MP1黄斑微视野仪(microperimeter,MP1,Nidek Technologies,Padova,Italy)进行检测。所有患者均做到知情同意。红外照相机对眼底拍照后(1392×1038像素,45°视野范围)传递给一台视频监视器,注视目标和刺激光点由一台液晶彩色视频投射到视网膜。我们设定背景光为白色,4 asb,选用检测程序为GoldmanⅢ, 4-2模式,刺激黄斑10°范围,总共40个刺激点,分别为16、16、8点,分布于外、中、内三围,投射时间为100 ms,起始刺激20 db(刺激强度从0~20 db渐减,0 db=400 asb)。在整个检测过程中,眼球自动追踪系统实时跟踪视网膜,以确保每个刺激到达设定的视网膜位置。每60 s系统自动进行一次假阳性测试。等效球镜度数输入MP1以矫正受试者屈光度。1.4 统计学方法 在OCT检测分析中,黄斑据其离中心凹距离划分为不同区域。MP1检测结果亦可做类似分区,但两者在黄斑区覆盖的面积不同,MP1检测的黄斑10°即OCT检测的内象限[1]。我们按光点分布将黄斑区划分9区(见图1),分别比较各组各区的光敏度差异,采用ANOVA方差分析,比较各个区域MP1检测值在各组病人间的变化。在统计软件SAS6.02中完成数据统计分析。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