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张某,女,49岁。因左眼视力急剧下降一周,于2004年1月28日来门诊就诊,当时视力 右 0.8,左 无光感, NCT 右15mmHg, 左 15mmHg。眼部体征:右眼前后节无明显异常。左球结膜轻度混合充血、水肿,角膜清,角膜后KP(+), 呈羊脂状,房水闪辉(+),瞳孔直接对光反应不存在,间接对光反应存在,晶体透明,玻璃体混浊不明显,视乳头轻度水肿,视网膜呈轻度颗粒状灰白色混浊斑,散在点片状出血,黄斑部轻度水肿改变。于2004年1月29 在我科门诊行眼底荧光造影术, FFA显示视乳头晚期轻度荧光渗漏,小动脉充盈延迟,环绕中心凹的早期不均匀弱荧光,晚期为不均匀的强荧光。
既往史:患者曾因慢性肾功能衰竭于2003年8月21日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一直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累计用药量:环胞霉素A约31000mg,硫唑嘌呤约8400mg,强的松约2500mg,雷帕霉素30mg。拟诊为“CMV视网膜炎”,为进一步诊治于2004年2月2日收住我科。入院后全身检查:一般情况好,体温36.0。C,血压110/70mmHg。血HIV(-),TP(-)。
眼科情况:角膜后KP(+), 呈羊脂状,房水闪辉(+),瞳孔直接对光反应不存在,间接对光反应存在,于2月5日再次行眼底彩照,见视乳头水肿及视网膜多片状的视网膜坏死灶,眼底荧光造影见玻璃体内荧光渗漏,视网膜大片出血荧光遮蔽,黄斑花瓣样水肿,视乳头高荧光,血管壁阶段性着染。
临床讨论
卢弘医师:该患者特点:患者半年前曾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一直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左眼视力急剧下降1周。1周前视力为0.8,入院时视力为无光感,眼底表现为全葡萄膜炎改变。请大家根据患者的病史、目前眼部体征及辅助检查等,针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发表意见。
崔春梅医师:患者视力下降快,一周内进展为无光感,眼底表现:1月29日为视乳头轻度水肿,视网膜呈轻度颗粒状灰白色混浊斑,散在点片状出血,黄斑部水肿。2 月5日眼底为视网膜多片状的坏死病灶及出血斑。结合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病史,考虑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可能性大。
华文医师:患者有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病史,病情急剧变化,考虑有两个原因:一为免疫抑制剂引起的药物毒性,二为免疫功能低下继发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CMV在正常人群中的感染率高达50%,但大多引起无症状感染,在免疫抑制者可引起严重疾病。CMV感染时可在多个方面抑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因而可以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而长期潜伏,在免疫系统抑制的情况下能再激活形成复发感染。CMV是一种嗜视神经病毒,通过血管达到后极部,细胞间以接触方式传播,感染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导致全层视网膜坏死、出血。
卢弘医师:根据患者视力骤降、眼底、FFA表现及病毒学检查结果,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可能性很大。巨细胞病毒(CMV)性视网膜炎见于免疫功能障碍者和AIDS患者,疾病早期即累及后极部视网膜,坏死灶多不是致密的黄白色,而是呈颗粒状外观,通常沿弓状血管走行并伴有出血,具有独特的“比萨饼样”或“奶酪加蕃茄样”外观,视神经可以受累,玻璃体混浊相对较轻,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较坏死性视网膜综合症(ARN)少。此患者就具有典型的“比萨饼样”眼底改变。主要与真菌性视网膜炎及ARN相鉴别。真菌性视网膜炎:也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但是眼底病变多成绒毛状,伴有显著的玻璃体炎症反应和雪球状玻璃体混浊,前房反应明显,有虹膜后粘连和大的KP。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症:主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患者免疫功能正常或低下,典型的表现为以显著的视网膜动脉炎为主的视网膜血管炎,灶状视网膜坏死,坏死灶起始于周边部或赤道部,并呈环状进展和向后极部推进,中度以上的玻璃体混浊,通常伴有轻度至中度的前葡萄膜炎。
华文医师:治疗方面要与泌尿科讨论免疫抑制剂用法。更昔洛韦是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可以抑制所有疱疹病毒的复制,它通过竞争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直接渗入病毒DNA中,终止DNA的延伸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一般用法为:5mg/kg 静脉滴注,每12小时一次,治疗14天后改为维持量5mg/kg.d。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