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感受丧失是视网膜损害的一种类型,可能暗示了很多使人致盲的病因,从与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到糖尿病。这种类型的失明被认为是不可逆的,因为人们相信成熟的视网膜没有自我修复或支持新的光感受器发展的能力,这种光感受器就是感光细胞。
早期的使用脑和视网膜干细胞(有能力变成各种其他细胞的细胞)来产生新的光感受器的尝试都失败了,因为这些干细胞不能整合到新的环境里或者是发展成光感受器细胞。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们在发育晚期采集干细胞并且将他们移植到光感丧失的成熟大鼠体内。结果提示,在发育期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进行移植可以成功从而恢复失明大鼠的视力。从这一时间段采集的细胞能够与成熟的视网膜形成新的连接,而且能够增进失明大鼠对光的反应。
晚点可能更好
在自然杂志上一篇与该研究相伴的评论中,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托马思A雷说,这一成果为视网膜疾病的细胞学疗法带来了希望。本研究同时还揭示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领域的移植时期。采集细胞的特定的时间可能会给干细胞疗法和移植的成功带来完全的不同。
与将未分化的干细胞注射到损伤的组织不同,采用发育晚期的先驱细胞—--这些细胞是已经“程序化”的,将变成视网膜或一些其他种类的细胞------可能更容易成功。雷写道,“到目前为止,这些研究成果为细胞替代疗法的可行性提供了最好的证明。”
“但是还有细胞获取的问题,如果这一假想能被用于人类,就需要从相当于出生后3-7天的小鼠(正如本研究所说)的发育期获取新生的(光感受器)杆。“这将大约是孕中三个月(对人类而言),所以几乎是不可行的,”雷写道。要获取这样的细胞就意味着从3到6个月孕期的胎儿或流产胎儿中得到它们。不过,近期的研究提示可能在适当的环境下从人类的胚胎干细胞排列中产生这样的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