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资讯信息 >> 国内眼科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眼科50年进展

http://www.cnophol.com 2008-7-9 15:43:29 中华眼科在线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50岁以上人群中,有1.35%白内障盲人,全国范围内则将有209万白内障盲人急需手术治疗。而每年又有新增白内障盲人约40~50万人,但目前我国每年能施行的白内障复明手术约为30万例,即不足以解决每年新增的白内障盲人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口的老龄化及目前防盲治盲开展的情况进行推算,2020年我国白内障盲人将有500余万人。为了完成国际组织发起的“视觉2020,享有看见的权利”行动,我们面临着巨大的社会需求,所以必须加强防盲治盲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手术疗效,以满足人民的需要。    

    2. 基础研究工作:随着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基因工程等的迅速发展,对许多眼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我国在眼病基础研究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工作,虽与医学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但有些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1)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进行了系统研究,已建立2株Rb细胞系,并稳定传至数百代;建立了Rb动物模型并进行了体内基因治疗试验;对其他相关癌基因的研究显示Rb的发生是多基因异常所致;如能升调具有抑瘤功能的细胞连接蛋白基因表达水平,改进细胞间联结通讯的药物,可能为肿瘤分化诱导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2)对小梁细胞的系列研究,包括其骨架超微结构、吞噬功能、水流传导功能、多种生长因子对小梁细胞的影响等。一些基因突变或表达异常,可导致小梁细胞外间质成分改变,使小梁网眼变小,或使小梁细胞骨架的微丝发生变化,以致小梁细胞移行和增殖能力下降,吞噬功能降低,从而导致房水排出道的阻力增加,眼压升高。这些基础研究均加深了对青光眼发病机制的认识。对中国广州-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家系(GZ-1)进行TIGR基因检测发现有TIGR基因突变,它可能是POAG发病的重要因素。对筛板超微结构及力学特点的研究,提示了视神经纤维受损的机制。    

    (3)在眼底病方面,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其血液中的特殊成分及多种生长因子的作用,探讨各种细胞和生长因子参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过程,以期对其发病机制有进一步的了解。有研究发现在PVR玻璃体切除标本中存在不同类型的凋亡细胞,认为诱导增生细胞凋亡,可能是防治PVR的新途径之一。研究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在视网膜增生性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研究抑制RPE细胞增殖的药物,对防治细胞增殖有重要意义。实验研究发现,新的抗增殖药8氯脱腺苷、环孢素A、柔红霉素等具有上述作用,为寻找抗增殖药物提供了新途径。    

    (4)在视网膜移植方面,我国已进行一些实验研究,如应用准分子激光获得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视细胞层、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移植,已初步获得存活,为今后研究移植细胞的解剖对位及功能建立奠定了基础。    

    (5)对葡萄膜炎的研究,现已成功地建立了葡萄膜炎动物模型,其诱导物曾采用晶状体蛋白、牛血清蛋白、视网膜S抗原、内毒素等,并发现各种类型葡萄膜炎均与视网膜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可作为人类全葡萄膜炎动物模型。我国对葡萄膜炎免疫遗传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急性葡萄膜炎与HLA-B27相关,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与HLA-DR4、HLA-DRw53相关,Behet病与HLA-B51相关,交感性眼炎与HLA-B22相关。    

    (6)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是影响其成功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免疫起着重要作用。ABO血型配型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无预防作用,但HLA配型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在研究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复发和潜伏感染的来源中发现,除三叉神经节外,角膜是其另一潜伏基地。    

    (7)Graves眼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对其自身抗原尚无定论,有研究发现,人眼肌膜蛋白中相对分子质量为64×103的蛋白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可能在其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8)对弱视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观察了猫视皮质、外侧膝状体、视觉系统等超微结构、生物活性因子及受体基因表达、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对视皮质发育及可塑性的影响等。    

    3.临床研究工作:临床研究工作在此时期有了飞速的发展。    

    (1) 现代仪器在眼科的应用:近20余年来我国自行制造和引进的许多先进诊断和治疗仪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眼科临床工作的进展。A型及B型超声波、CT、磁共振成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除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外,近年来还采用了靛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可对脉络膜病变做出详细判断。彩色多普勒成像术对眼眶血管,特别是视神经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可进行准确测量。超声生物显微镜对眼前段检查,特别是对青光眼的诊断、随访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有重要作用。共焦激光扫描眼底镜(confocal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CSLO)、激光扫描偏振仪、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etinal thickness analyzer,RTA)、共焦图像血管造影等在评价视乳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结构方面,可提供有价值的定量资料。激光扫描眼底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已用于眼底病的诊断,计算机自动视野仪、对比敏感度视野、黄绿视野、高通分辨视野检查等已先后在临床应用,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特性进行分析,有助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角膜内皮镜、角膜厚度仪、角膜地形图仪广泛用于角膜病及屈光性角膜手术。共焦显微镜用于活体微生物的检测。各种眼电生理仪在眼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种波长的激光仪用于眼前节及后节疾病的治疗。应用准分子激光器进行屈光性角膜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仪及玻璃体切割器的普遍应用,使该两类眼病获得了根本性的治疗。    

    (2) 角膜病及相关手术: 

    ①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诊断:我国已开展免疫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核酸分子杂交等快速诊断方法,但PCR技术敏感性极强,易出现假阳性,免疫组化的特异性虽强,但敏感性不高,故在应用这些新的诊断技术时,还应结合临床特点做出客观的判断。有些单位已将共焦显微镜应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和疗效监测,它是一种无创性方法,检查快速,阳性率高,可三维观察和实时储存资料。目前抗单疱病毒的药物疗效尚不理想,缺乏特效的抗真菌药物。 

    ②角膜移植术:对角膜材料的短期、中期和长期保存方法均进行了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广泛开展光学性角膜移植的同时,对治疗性角膜移植也进行了大量探索,现一致认为,当角膜溃疡将要或已穿孔时,应行板层或穿通性角膜移植或眼前段重建,可有效地控制感染,保留残存视力或眼球。国内已建立多个眼库,但角膜材料来源远不能满足客观需求,应积极建立获取和捐献眼球的有关法规。 

    ③屈光性角膜手术: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RK)于1983年引入我国,曾大量施行,至90年代初形成高潮。RK可有效矫治低、中度近视,-4.00 D以内者效果最佳。改良的Mini-RK其疗效与RK相似,但可减少眼球破裂的危险。由于RK存在矫正屈光度数有限、角膜切口潜在破裂的危险性大、预测性和准确性差等缺点,随着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RK已逐渐被淘汰。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于90年代初引进我国并得到了广泛地开展。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可安全有效地矫治-6.00 D以下的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可矫治-12.00 D以内的近视。两者均可同时矫正低、中度的散光。在矫治高度近视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屈光回退现象,但LASIK较轻。 

    ④眼表疾病及眼表重建:眼表结构包括上、下睑缘灰线之间的全部粘膜上皮部分。眼表疾病是角膜、结膜和泪膜的疾病。角膜上皮源于角膜缘的干细胞,但目前尚未找到这些干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也尚未能纯化分离出来。我国一些学者进行了角膜干细胞培养,并应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进行严重眼部化学烧伤的眼表重建,取得了良好效果。羊膜移植可成功地阻止角膜烧伤后的溶解穿孔、减少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为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角膜缘移植及羊膜移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3) 青光眼的临床进展:调查表明,我国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闭角型青光眼(闭青)远较开角型青光眼(开青)多,约为开青的5~7倍,而在欧美国家开青占原发性青光眼的85%~95%,这种差异主要与种族不同有关,但也与开青症状不明显及检查仪器不充分而有些早期开青可能被漏诊有关。既往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及剥脱性青光眼认识不足,现在大量此类患者被发现并诊断,有的单位在专科病历中,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占开青的31%,剥脱性青光眼也非罕见病例,尤其在高龄者中较多见。    

    开青的早期诊断以往规定以3项激发试验阳性为标准,现已废弃,应根据眼压、视乳头或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青光眼性改变及青光眼性视野缺损做出诊断,对有后2项改变而眼压不高者则需作24h眼压曲线,以区别高眼压性青光眼或正常眼压性青光眼。近年来一些影像学检查,如视网膜厚度仪、激光扫描偏振仪等可对视乳头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提供定量测定,一些特殊视功能检查,如视觉电生理检查、心理物理学检查及计算机视野检查等,为开青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敏感的参考指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www.eyenet.com.cn)(责编:zhanghui)

下一条: 没有了
更多关于(中华眼科在线,眼睛,眼科,眼科进展)的信息
  热门图文

补妆5秘诀 夏妆更“轻

自然眼妆43招

太阳镜棕色最护眼

今年眼镜不忌粗黑 流行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