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闭青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闭青房角关闭的机制除瞳孔阻滞外,还有其他形式,有的学者提出我国闭青新的分型,根据不同机制采用不同治疗方法,从而可提高其疗效。
近20年来抗青光眼的药物显著增多。新的β受体阻断剂,如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左旋丁萘酮心安(贝他根)、卡替洛尔(美开朗),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倍他心安(贝特舒);增加巩膜葡萄膜房水外流而不减少房水生成、有利于眼前节营养、且不引起心肺副作用的前列腺素制剂latanoprost;拟交感神经药地匹福林(普罗品);选择性α2受体兴奋剂brimonidine,既不引起眼部血管收缩及瞳孔散大,又有保护视神经的作用;可局部应用的碳酸酐酶抑制剂dorzolamide,无口服该药所致的全身副作用。上述新的抗青光眼药物可根据患者眼部及全身情况选择或更换使用,以提高疗效。在滤过手术中应用抗代谢药物及干扰素,应注意选择合适剂量以免发生并发症。近年应用的房水引流装置植入术挽救了许多难治性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非穿通性小梁切除术联合透明质酸钠生物胶膜植入治疗开青可有效降低眼压,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手术。应用小梁切开术治疗婴幼儿性青光眼也取得了较好效果。开青主要以药物治疗的观点已转为先用药物治疗,如控制不满意应及时手术治疗,以防青光眼性损害加重。激光已逐步用于治疗青光眼,如虹膜切开、房角成形、小梁成形、睫状体光凝、全视网膜光凝、巩膜全层切除及激光拆线等。
视神经保护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保护和恢复青光眼等视网膜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视功能是当前视觉科学急待解决的问题。而保护视神经应是在有效降低眼压的基础上,针对发生视神经损害的不同环节,利用药物阻断视神经损害的发生。目前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4) 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显微手术技术引入眼科,使眼科手术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70年代后期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取代了囊内摘除。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当代眼科最重大的进展。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其适应证广、手术安全、并发症少、操作相对简单规范、效果好、无晶状体眼可得到一期矫正、术后迅速恢复双眼单视及立体视等明显优点,很快被广大眼科医生采用。我国于80年代初采用这项新技术,数年后迅速广泛普及,已成为治疗白内障的常规手术。这种手术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主要术式之一。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具有切口小、效果好的优点,不需依赖昂贵的仪器即可解决问题。
80年代国外开展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小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90年代初引入我国,现已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广,手术效果显著提高。但许多手术并发症尤其是角膜失代偿与超声能量过高及超声时间过长有关,故超声乳化技术发展趋向是以手法将核劈成碎块,再用低能量超声将之乳化吸出,以减少并发症。在麻醉方法、切口方式等方面我国已与国外同步发展。就全国范围而言,我国超声乳化手术尚处于初期阶段,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与设备方面的准备,加之我国硬核性白内障较多,不宜过分强调超声乳化术在白内障手术中所占的比例。
在我国大规模开展的以白内障手术为主的防盲治盲工作中,最初是行囊外摘除术,以后开展了囊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派出的手术医疗队中也采用了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但仍需总结经验。
(5)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70年代末我国开始应用双目间接检眼镜,手术方法从单纯封闭裂孔发展为用多种方法顶压裂孔,以缩小眼内腔,防止玻璃体收缩牵拉,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率可达90%以上。在80年代后期开展了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不仅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而且还可进行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手术,有利于视网膜前膜及黄斑下新生血管膜的取出。对于不能展平的固定皱褶、视网膜嵌顿、严重前部PVR开展了视网膜切开和切除术。硅油、膨胀气体、全氟化碳液体等可用于重症病例。我国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复位率已由80年代的60%达到目前的80%~90%。
(6) 眼外伤和职业性眼病:建国初期,即建立了职业病防治机构,进行调查,制定预防措施及职业性眼病的诊断标准等。1955年开始对眼内异物的定位和摘出进行系统研究,先后研制和发明了眼内异物薄骨定位法、方格定位法、各种定位校正方法,设计了多种眼内异物摘出手术方法,并将现代影像技术应用于开放性眼球损伤和眼内异物定位,还利用计算机进行眼内异物定位。显微手术技术及玻璃体切割器等的应用,使眼内异物摘出成功率提高、视力改善明显,眼球丧失率显著下降。临床处理水平提高和皮质类固醇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开放性眼球损伤交感性眼炎的发生率。近年开展的对重症眼化学烧伤应用结膜、角膜缘干细胞、羊膜、角膜等移植,极大地改善了视力预后。
(7)弱视与斜视:近20多年来,我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工作受到重视,防治网已普遍形成,多数省市成立弱视、斜视防治中心,各地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了儿童眼保健科室,儿童视觉保健及弱视、斜视的防治已广泛开展起来。弱视的治疗效果与弱视的程度、类型、注视性质、发病年龄和开始治疗年龄均有关。国内多采用多种形式的综合疗法,总治愈率为68.98%。既往认为超过发育敏感期的大龄弱视儿童不可能被治愈,近年来国内试用左旋多巴联合卡比多巴或思利巴或肌注二磷胆碱治疗,视力显著提高。对共同性、麻痹性、先天性及特殊类型的斜视开展大量的临床研究工作,并总结了手术治疗的经验。
(8) 屈光不正矫治:90年代建立了我国视光学,对于恢复或提高视觉功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不断开展的各种类型视光学教育,已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使验配工作逐渐向正规化发展,提高了视光学水平。随着镜片材料的发展,树脂镜片在我国的应用已逐渐增多,先进的渐变多焦点镜片也开始使用。根据儿童近视发生与调节有关的理论,减少近距离阅读时的调节有可能阻止近视的发展,国内温州和上海已有将多焦点镜片应用于儿童近视治疗的研究。角膜接触镜引进我国已多年,能有效、安全地矫正屈光不正,主要以软镜为主,近年来渐向抛弃型过渡。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lens, RGP)较软镜有明显优点,其护理简便,对角膜安全,可矫正散光及圆锥角膜等。但由于RGP验配技术要求较高,配戴者需要有一适应过程,在我国应用较晚,现仅极少数隐形眼镜配戴者使用。近来又有角膜塑形镜问世,它是一种特殊设计的硬镜,通过机械压迫或按摩使角膜变平,角膜中央曲率半径变大,而使角膜屈光力减小。它是有效矫正近视的方法之一,但在治疗过程中,角膜可能出现并发症,且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近视,矫正度数有一定限制,而角膜自身又具有恢复功能,如治疗有效,还需终生用镜片来维持治疗效果。对其治疗效果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应有清楚的认识,应在经过培训的眼科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应用,不可贸然从事。
总之,建国50年来,我国眼科专业队伍从小到大,对眼科领域疾病的研究逐步深入,尤其近20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有些领域已接近或与国际发展水平同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保健意识的提高,将对我国眼科工作者的知识结构、防病治病能力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我们深信,在新的世纪里,我国眼科工作者将为人类眼保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