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资料
患者,女, 56岁。因双眼鼻侧膜状物生长10 a余,加重2a,于2006年11月2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 a前曾于外院诊断为“双眼翼状胬肉”行手术治疗,术式不详,术后发现左眼角膜鼻侧仍发白; 1. 5 a前发现右眼角膜鼻侧变白且面积增长迅速; 1 a前双眼鼻侧膜状物复发。无家族史,否认结核、类风湿、心脑血管疾病史。磺胺类药物过敏。全身检查:面部皮肤粗糙发红,鼻部明显,口唇干裂,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双眼裸眼视力0. 05,矫正无效。眼压:右眼16 mmHg ( 1 kPa = 7. 5 mmHg) ,左眼17mmHg。双眼球结膜充血,巩膜血管充盈,鼻侧翼状纤维血管组织长入角膜约3 mm,其边缘可见角膜深基质瓷白色混浊,右眼侵入瞳孔区约0. 5 mm,左眼遮盖瞳孔区约4 /5,余角膜透明。余前节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双眼泪液分泌试验0 mm,右眼角膜内皮细胞数为2 564 个·mm - 2 ,曲率:水平轴43. 95 D,垂直轴44. 75 D;左眼角膜内皮细胞数为2 427个·mm - 2 ,曲率: 25°轴43. 75 D, 115°轴44. 38 D。血免疫指标:ASO < 200 U·mL ( < 200 U·mL) , RF ( - ) , ESR 8mm·h- 1 (女< 20 mm·h- 1 ) , HLA2B27 16 U·mL ( < 35 U·mL - 1 ) 。诊断: (1)双眼硬化性角膜炎; (2)双眼复发性翼状胬肉。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和眼膏,并先后在局部麻醉下行双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中见胬肉组织与其下的筋膜和巩膜组织瘢痕粘连紧密,胬肉下角膜深基质瓷白色混浊与巩膜相连,深层新生血管长入角膜,全周巩膜血管充盈。
2 讨论
硬化性角膜炎,又称进行性角巩膜周围炎,是一种外源性免疫性眼病,常为深层巩膜炎所引起的并发症。患者多为女性,年龄较大,常双眼受累,反复发作。开始时在角膜缘附近发生深层巩膜炎,继而侵入角膜实质层,逐渐向角膜中央伸展,呈舌状或三角形浸润,尖端向角膜中心方向,引起角膜混浊,初为灰黄色,后变为蓝色或灰白色[ 1 ]。由于深层巩膜炎复发,混浊区不断扩大,多遗留下永久性瓷白色混浊。严重者混浊可以逐渐发展成环状,仅角膜中央留有透明区,甚至最后此中央透明区亦消失,完全混浊,形成所谓“硬化性角膜”。
目前,硬化性角膜炎的具体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推测是由于机体针对特异性组织抗原而产生的一种潜在的持续性免疫反应,并最终导致角膜永久性瓷白色混浊。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其复发率仅为4. 5%[ 2 ] ,而本例患者在初次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手术部位反复充血且双眼均在1 a内复发,推测其原因主要与引起硬化性角膜炎的角膜基质潜在的长期慢性免疫炎症反应有关。所以在二次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我们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局部治疗,经过0. 5 a随访,未发现胬肉切除部位充血和胬肉复发。另一方面,同为免疫性眼病,翼状胬肉的反复充血和手术刺激又是否会加速硬化性角膜炎的进展呢? 虽然本例术后短期随访发现适当的手术治疗并未加速角膜炎的进展,反而使巩膜充血有所改善,但我们认为其消长关系仍需长期观察并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 中华眼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94-1399. 2 杜振亚,姜德咏,聂爱光.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翼关胬肉的临床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 2002;38(6):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