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眼底病历史悠久,疗效显著,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随着眼底疾病的复杂化,中药对于某些眼底表现如新生血管等的治疗存在不足。而激光在眼底病方面的广泛应用弥补了这一不足,故中药和激光相结合治疗眼底病将会被更多的眼科学者所关注。
1 五轮辨证及临床应用
中药治疗眼底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根据中医眼科的五轮学说,五轮分属五脏,轮属标,脏属本,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临床上,运用五轮理论,通过观察各轮外显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即眼科独特的五轮辨证。它实际上是一种从眼局部进行脏腑辨证的方法,临证时常与八纲、病因、气血津液等若干辨证方法结合起来应用。眼底病属瞳神疾病,瞳神为水轮,内应于肾,因为肝肾同源,故发病常则之于肝肾,但与其他脏腑关系也很密切。其证有虚有实,虚证一般多从补肝肾、养阴血、益精气方面入手,实证常用清热泻火、利湿祛痰、疏肝理气、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等法;虚实夹杂证则需补虚泻实,以滋阴降火、柔肝熄风、健脾利湿、益气活血等法运用较多。临床也有一些医家根据辨病的不同,如活动期、恢复期、瘢痕期,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好的疗效。
2 眼底病的现代激光治疗
眼底病是激光广泛应用的一个领域,除了糖尿病性眼底病之外,还广泛应用于视网膜血管病变、黄斑部病变、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形成、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脉络膜肿瘤等。主要采用的是可见光范围的激光器。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目的在于使病变视网膜得到脉络膜的营养,减少视网膜的需氧量,防止新生血管的产生,从而阻止反复出血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的发生。为此多采用局部或全视网膜光凝,而为了防止或减轻黄斑区囊样水肿,阻止视力的下降,则多采用栅栏状光凝。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主要是为了减少视网膜出血和渗出,破坏毛细血管无灌注区,促使新生血管萎缩,减少反复出血,以及保护黄斑区等目的,大都采用局部光凝的方式,应及早进行。激光治疗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Coat’s病)及视网膜脉络膜各类血管瘤的方法,主要是封闭异常血管,但对血管瘤应仔细区别出供养支进行光凝,以免引起出血。黄斑部病变主要有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黄斑囊样水肿、老年性黄斑病变、黄斑区新生血管膜形成及黄斑区视网膜裂孔等。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及黄斑区囊样水肿若及时治疗,效果较好。黄斑区新生血管膜形成这类疾病,虽对新生血管膜可以治疗,但由于损害较大,术后视力并无明显恢复,对黄斑区裂孔也有类似情况。
视网膜裂孔采用激光治疗与常规手术相比,创伤小、恢复快,具有很大优越性。但前提是必须无明显视网膜脱离。若有明显视网膜脱离者,则可在玻璃体手术的同时,配合眼内激光光凝,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激光治疗虽有一定疗效,能增进或保留部分有用的中心视力,减少出血和渗出,防止和减轻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形成,但选择适应证时应相当慎重,一般应对活动性的患者进行光凝治疗,应对于毛细血管拱环外非乳头黄斑束间的新生血管进行光凝,黄斑周围的出血区禁止光凝[1],且激光治疗又有以下缺点:(1)黄斑区中心凹下及中心凹旁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限制了激光治疗的实施;(2)激光治疗后某些疾病复发率相当高,且向中心凹下发展;(3)当视网膜表面有大量出血时,激光治疗难以进行,此时需要用药物治疗使出血吸收。
3 中药与现代激光的结合
中药对于新生血管的治疗存在不足,激光治疗要有一定的适应证,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能否在临床上将中药治疗与激光治疗有机结合,就是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结合起来,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药学加以整理、研究、提高,使中西医两个体系互相渗透,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新疗法。因此不论是用西医的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或受中医理论的启发应用西药,或同时运用中西药两套理论指导医疗实践,或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结合起来诊治疾病,都是中西医的结合点[2]。如黄斑区的出血及黄斑区中心凹下及中心凹旁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不能应用激光治疗,否则引起视力的永久性丧失。采用中药可如下分期治疗,出血期以凉血止血为主,恢复期宜活血化瘀,吸收期在活血化瘀基础上重用黄芪以补其气,使气血运行通畅,同时加服杞菊地黄丸以补益肝肾,巩固疗效,有渗出时,可加用利水的茯苓、车前子使渗出吸收,因久病必虚,病情缠绵者后期可在软坚散结的基础上重用补气药,如黄芪、党参以提高视力。
临床上,依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一般对某些眼底病可做出明确的诊断,激光治疗可以封闭新生血管的出血,减少后续并发症的发生,但要从严掌握适应证,中药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减少出血和渗出,防止和减轻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形成。可以相信,随着对眼底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的诊疗技术的不断涌现,中药和激光结合治疗眼底病将会展现更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吕林,高汝龙,呈乐正.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及出血的手术治疗.中华眼科杂志,1996,32(4):277. 2 赵厚睿.浅谈中西医的结合.中医天地,25期, ID=29ID=637,200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