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强中
读了健康报7月3日3版头条《在扬弃中发展中医》的文章颇有些感想。梁晓春老师“扬弃”两个字用得好!该发扬的发扬,该放弃的就要放弃。中医中药也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发展。梁老师把中医辨证论治在宏观基础上引入微观分析加以深入研究,使其“证”能够度量;使其“治”有的放矢……从宏观到微观更加细化和直观,给中医辨证论治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中医的变化令我振奋,然而再好的理论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治疗上,治疗是否有效要看中药的质量,目前中药质量令人担忧。这些年政府对中药的管理有所加强,实行小袋包装,并在标签上注明批号、产地、生产日期。这些变化是积极的,也是必要的,但就中药质量来说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需加工炮制的药品,问题较为明显,这给用药安全留下隐患。
前几年因我使用超量的川乌,导致病人出现恶心、呕吐、口舌麻木等中毒症状。其原因是在这之前我按常规用量效果不好,经过摸索逐渐将川乌的剂量增加到15克,出现中毒的是新购进的川乌。因乌头、天南星等药物毒性较大,使用前要先经过水漂、煎煮、解毒等方法加工,这些方法人为因素很大。例如如何确定“煮之无白芯,口嚼之无麻辣”等,在加工过程中是否会受到药物品种、光线以及味觉等因素影响?还有漂、煮的时间和次数,太过则药效流失,不及则毒性过大。这件事后,每当新购进中药我都要亲自查验药品的质量,比如观察药品的外观、气味、颜色,并通过口尝、水浸泡等方法确定药品的质地和质量。
有些根茎类如三棱、莪术剂量增加一倍多其破血和化积效果仍不理想;一些动物类如鳖甲、龟板看起来质地很松散,出现蜂窝样针孔,似乎是经过熬制的龟板胶或从餐馆回收的残渣;有些种子类如车前子、紫苏子、菟丝子等其个体明显增大,是否在种植时使用了化肥?出现这些问题,药物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中药质量下降,资源枯竭就不能保证临床用药和治疗的效果,治疗效果不好中医的发展就会更加艰难。
这些问题不重视,中医有可能毁在中药上!要加强中药质量监管,制定统一的中药质量标准。我相信科学发达的今天,一定能应用仪器代替人工检测药物的含量,使其“质”可以度量,使其“效”有的放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