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角膜是一种常见的、非炎症性双眼发病的以角膜锥形扩张及高度不规则的近视、散光为特征的原发性疾病。原发性的圆锥角膜发病率为0.05%--0.23%,常见于青壮年,病因复杂,与遗传、代谢障碍、基因异常、免疫反应及用力揉眼、性别、精神因素等方面有关。
随着LASIK手术的广泛开展,LASIK术后角膜扩张是近年来才认识的一种术后并发症,其发病率不高,但可导致患者视力严重损害,近来越来越受到屈光手术医师的关注,我们称之为医源性圆锥角膜(PLK)。
首先,谈一谈PLK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LASIK术后的角膜抗张力能力下降,不足以抵御正常眼压的作用而产生角膜扩张膨隆;部分学者认为与遗传有关,角膜胶原纤维本身存在病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变性过程;部分学者认为与长期用力揉眼的不良习惯有关。
第二点,谈一谈LASIK术后预留角膜基质床厚度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不应该低于250um,部分学者认为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剩余角膜基质厚度不应小于角膜总厚度的55%。Seiler等发现3例PLK患者的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小于250um;Palli learis等报道的14例PLK均为术前屈光度为-8.25D~24.00D的高度近视患者;Geggel报道了一例44岁女性患者,双眼LASIK术后,右眼发生圆锥角膜,术前检查正常,剩余角膜基质厚度为290um,考虑与这位患者戴过30年RGP角膜接触镜可能掩盖了术前就有圆锥角膜的表现有关,
总之,PLK发生率很低,仅为万分之六,它可在术后立即发生,也可以出现在术后几个月,一般发生在2年之内。LASIK术后2年内稳定,没有外因一般不会发生圆锥角膜。
第三点,谈谈PLK的治疗。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PLK治疗也有了可喜的进展:早期可以用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RGPCL),可以有效地改善和防止圆锥角膜的发展;角膜基质内环植入术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Kasparova发现对原发性圆锥角膜进行准分子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和PTK联合治疗可以矫正近视、散光,阻断圆锥角膜的发展;Nagy等报道采用LASIK联合角膜地形图个体化切削能有效治疗原发性圆锥角膜、角膜移植术后的近视和不规则散光;对于中晚期患者可用表层角膜矫正术、板层角膜移植术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只要治疗及时,80%的病人术后视力可达0.5。
最后谈谈PLK的预防:重在预防!我个人的观点,对于800度以下的近视眼角膜基质床厚度应≧270um,对于800度以上超高度近视患者角膜基质床厚度应≧角膜总厚度的1/2。为了达到充分矫正,我们尽量将角膜瓣的厚度降低,可低到90um----110um。目前认为经常揉眼是圆锥角膜发病的最危险因素,单独长期的眼睛揉搓甚至就可以导致圆锥角膜的发生,所以应该改掉揉眼这个不良习惯。
只要医生术前对病人进行认真全面的检查,术中精心设计手术方案,认真操作,丝毫不疏忽,术后科学用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完全可以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