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配合西医物理、药物疗法治疗婴幼儿复发性麦粒肿的疗效。 方法 给予患有复发性麦粒肿的婴幼儿局部应用抗生素眼水,给予患儿局部湿热敷,已成脓者,给予切开排脓,肉芽形成者予以切除;配合中药清脾散加减内服,来治疗婴幼儿复发性麦粒肿。 结果 12例患者16眼,痊愈10例14眼,有效1例1眼,无效1例1眼,治愈率为86.7%,有效率达93.8%。 结论 在婴幼儿复发性麦粒肿的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为确切。 麦粒肿为婴幼儿较常见眼科疾病,起病较急,表现以眼睑患部红、肿、热、痛、硬结为主要特征。西医治疗以局部湿热敷、点抗生素眼药水或全身应用抗生素,甚则于全麻下行手术治疗。因婴幼儿治疗及护理欠合作,单纯局部西医治疗不能完全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治疗如不彻底常出现眼部并发症。且较易复发,因此也成为较为棘手的问题。笔者在导师指导下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治疗婴幼儿复发性麦粒肿12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治疗例数12例共16眼,男7例,女5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为1.8岁,病程最短为15d,最长为63d,平均30.4d,双眼交替发病者10眼,单眼发病者为6眼,麦粒肿个数为1~4个,来诊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红、肿、热、痛。3例耳前淋巴节肿大,6例眼睑程度不同的瘢痕形成及睑内肉芽组织形成。均为反复发作,单纯局部治疗效果较差者。
1.2 治疗方法 局部给予抗生素眼水(0.3%泰利必妥眼药水),给予患儿局部湿热敷,已成脓者,给予切开排脓,肉芽组织形成者予以切除。中药以清脾散加减治疗,方药为:栀子9g,赤芍6g,当归尾9g,升麻6g,黄芩9g,枳壳9g,藿香9g,防风3g,生石膏15g,薄荷3g,半夏6g,胆南星6g,花粉15g,桔梗6g,甘草6g。兼有表症者加桑叶、防风、野菊花以祛风清热,里热者加连翘、金银花,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或决明子清热泻火解毒。脓变者加天花粉以消肿排脓,遗有瘢痕者加用活血化瘀之剂以助其消散,纳呆加焦三仙各10g,鸡内金化食导滞。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红肿消散或脓液排出,疮口平复;好转:红肿缩小,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未改善或溃后硬结不消复发。
2.2 治疗结果 12例患者16眼,痊愈10例14眼,有效1例1眼,无效1例1眼,治愈率为87.5%,有效率达93.8%,其中轻型患者服用3~6剂痊愈,重症患者服用8~21剂痊愈,晚期可使红肿范围缩小,脓点局部易溃,切开排脓时间短,伤口痊愈快。
3 讨论
麦粒肿为眼睑腺体化脓性炎症,如为睑腺炎症,为内麦粒肿,如为睫毛囊及其附属腺的炎症为外麦粒肿。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而发病。婴幼儿机体抵抗力较弱,如治疗不及时,炎症可扩散到眼睑皮下结缔组织,而易演变为眼睑蜂窝组织炎。治疗不彻底,易于复发。麦粒肿属于祖国医学的“针眼”、“土疳”、“偷针”等范畴。如《证治准绳》云:“土疳证,谓脾上生毒,俗称偷针是也。有一目生一目者,有止生一目者。”本病属胞睑疾病,胞睑内应脾胃,上胞属脾,下胞属胃,故本病的形成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婴幼儿脾胃功能发育未完全,过食辛辣燥热之品,以致脾胃积热,湿热内蕴,运化失常,循经上攻胞睑,从而导致小儿反复发作性麦粒肿。且小儿过食高糖、高蛋白、高脂肪也易发作麦粒肿。反复发作多系脾胃虚弱者,患儿多有面黄体瘦,挑食厌食,且“胃不和则卧不安”,还可有喜俯卧、夜寐不安等症状。婴幼儿治疗及护理均欠合作,且不易接受手术,且手术术后复发率高,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中药清解脾胃余热,并调理气血,栀子、石膏、黄芩清解脾胃之蕴集之热,赤芍、当归调理血分,升麻、防风、藿香升散脾胃伏火,且升麻、桔梗与枳壳一升一降,调理气机,薄荷促热从表而散,半夏、胆南星化痰除湿燥脾,花粉清热解毒消肿,甘草调和诸药。对于热去硬结不消散者宜化痰散结,健脾益气。除应用上述药物治疗外,还应嘱患儿家长多给予患儿新鲜蔬菜、水果,纠正不良饮食偏嗜,对预防麦粒肿复发有较好作用。
参考文献
1 阎洪禄,高建鲁.小儿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7- 99. 2 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17-1019. 3 李巧凤.中西医临床眼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13-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