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小梁切除术126例分析 眼科新进展 1999年第2期第15卷 临床报道 作者:胡家明 王夏虹 单位:361004 福建厦门市中山医院眼科 关键词:青光眼;小梁切除术
我科自1990年至1998年2月,对126例各种类型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本文通过对术后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前房进行分析,证明该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青光眼种类 包括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等。
1.2 临床资料 男女各63只眼。年龄3~86a,平均57a。病程1d~20a,平均2a。住院天数10~100d,平均32d。13只眼为手术复发眼,113只眼为初次手术眼。术前视力无光感至1.5,平均0.4。术后视力0.02至1.5,平均0.5。术前眼压1.33~12.53kPa,平均5.07kPa;术后出院眼压0.27~4.67kPa,平均为1.99kPa。术前高眼压93只眼,占73.8%,术后高眼压13只眼,占10.3%,手术有效率63.5%.术后滤过泡(以李绍珍等[1]为标准,将其分4型)Ⅰ型18只眼,Ⅱ型108只眼。术前前房(以周文炳为标准[2],2.5~3.5mm轴深前房为正常前房),浅前房60只眼,占47.6%,正常前房66只眼,占52.4%;术后浅前房26只眼,占20.6%,正常前房100只眼,占79.4%.
共有62例术后结膜下注射5-FU,其中由Ⅱ型滤过泡转为Ⅰ型13只眼,占21%;由Ⅰ型转为Ⅱ型11只眼,占18%;滤过泡无改变者38只眼,占61%,有效率为39%.
2 讨论
2.1 小梁切除术适用于各类型青光眼的治疗。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是观察该手术疗效的主要指标。术后最理想的结果是功能性滤过泡(即Ⅰ型、Ⅱ型滤过泡),眼压在0.79~1.60kPa之间,正常前房。本组术后均为该滤过泡、术后眼压平均为1.99kPa,79.4%术眼为正常前房。手术成功率为63.5%.
2.2 本组术后出现脉络膜脱离6眼。其中4例术后眼压长期低于0.79kPa。提示术后低眼压易导致脉络膜脱离。
本组术后眼压仍高13只眼,其中6只眼滤过泡扁平、无浅前房,提示滤过道受阻;7只眼滤过泡扁平伴浅前房,提示房水向前流动受阻(即瞳孔阻滞)。房水若向后流可致恶性青光眼或脉络膜出血,本组尚未出现此情况。
2.3 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现代小梁切除术。即在标准小梁切除术基础上加以改良以及在术中抗代谢药物的应用,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改良方法是在术中行前房穿刺及术后BSS形成前房,并在角巩缘行可调节缝线。其目的:一是防止术中因眼压突然下降导致脉络膜下腔暴发性出血;二是防止术后浅前房所产生的并发症。如角膜上皮水肿、角膜内皮皱褶、滤过泡阻塞、脉络膜脱离及恶性青光眼。
本组2例行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维持在1.07~1.87kPa,前房正常,均为功能性滤过泡。
术中应用抗代谢药物,如5-FU、高三尖杉酯碱及丝裂霉素C。其抑制滤过道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减少瘢痕,以获得全层性滤过。该药适应于所谓难治性青光眼——先天性、年轻人原发性开角型、新生血管性、葡萄膜炎继发性、无晶状体性及手术失败复发性青光眼。 5-FU主要副作用是角膜上皮缺损和结膜伤口渗漏。本组出现该情况26例,占使用5-Fu者41.9%.
丝裂霉素C抑制作用较5-FU强,仅需术中1次性使用,疗效满意,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对于Tenon囊稀薄者慎用。 参考文献
1 李绍珍主编.眼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548. 2 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866. 收稿 1998-03-28 修回 1998-0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