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果
2.1 疗效 术后视力为0.1者3例(11.5%),0.1~0.2者5例(19.2%),0.3~0.5者14例(53.8%),0.6~0.8者4例(15.4%)。
2.2 并发症 (1)出血:3例为手术中进针时损伤虹膜根部所致,1例为损伤睫状体所致,出血量较多,手术后静脉滴注止血芳酸,术眼加压包扎,静卧休息等处理后出血在1周内吸收,1眼遗留玻璃体轻度混浊。(2)色素膜炎:所有病例术后均有程度不同的色素膜炎,表现为房水混浊,角膜后KP,经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及美多丽眼液活动瞳孔,局部典必殊眼液点眼等,均于术后2周以内吸收。(3)晶体偏位:其中4例出现程度不同的瞳孔上移及晶体倾斜,2例出现晶体偏位。所有病例无瞳孔夹持发生,也未发现角膜失代偿、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等并发症。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所有病例脱盲(视力≥0.1),18例脱残(视力≥0.3),由此说明外伤性白内障行睫状沟缝合固定术人工晶体视功能恢复良好,疗效尚满意。术中采用AlconCZ70BD悬吊式晶体的2个襻中央各有一小孔,缝线固定在小孔上,简便易行,且避免了缝线固定在普通后房型晶体上易松脱的缺点。
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相继有文献报道[1],对后囊膜破裂患者,采用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的方法。我们对26例外伤性白内障施行白内障术后Ⅰ期植入睫状沟缝合固定人工晶体,手术中对玻璃体的处理是手术成败的关键[2],如果瞳孔区玻璃体处理不彻底,可导致人工晶体偏位,影响视力。玻璃体处理完全,可使人工晶体处于正常的解剖位置,恢复了眼内的正常解剖结构,减轻了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作用,从而减少了网脱的发生,同时消除了玻璃体的阻滞,避免了青光眼的发生,使患者的视力得以提高,恢复了双眼单视。
本组病例选择10点及4点方位是避开睫状动脉,但9点及3点方位不是绝对禁忌。有报道[3]缝线线结蚀破巩膜瓣有13%,线结暴露于球结膜外者17%,可引起眼内炎。本组病例未发现此并发症,与巩膜瓣厚1/2以上,完全覆盖线结有关,而且线结牢固固定于巩膜瓣下,未发生线结滑脱病例。因此,我们认为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后睫状沟缝合固定人工晶体植入的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惠延年,郝燕生.无晶体囊支持的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1,15:257-260.
2 郑广瑛,惠延年.外伤性白内障后囊破裂人工晶体植入方式选择.中华眼科杂志,1998,34:32-37.
3 杨士长,陈彬川.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的远期效果.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0,22(4):406.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