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医学 >> 论文汇集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屈光参差者视差诱发电位检测的研究

http://www.cnophol.com 2008-10-13 14:08:57 中华眼科在线

  摘 要 目的 探讨屈光参差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以新型静态随机点立体图(random-dot stereograms,RDS)深度翻转作视刺激,对20例屈光参差者和40例正常人进行视差诱发电位(disparity evoked potentials,DEP)检测。结果 屈光参差者在不同视差刺激时可记录到与立体刺激相关的波形(即P250波),但其振幅的增长与平面图形的比值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重度屈光参差(双眼像差≥5%)者在精细视差(14′及23′)时P250波振幅显著低于轻度屈光参差(双眼像差<5%)者(P<0.05)。结论 屈光参差对立体视觉的影响和损害程度与屈光参差程度有关,且主要损害为精细视差部分。

  关键词:立体视觉;诱发电位,视觉;视觉差异;屈光参差

  婴幼儿双眼屈光参差是导致弱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屈光参差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对指导临床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自1991年始,以新型静态随机点立体图(random-dot stereograms,RDS)深度翻转作为视刺激,对20例屈光参差者和40例正常人进行视差诱发电位(disparity evoked potentials,DEP)对比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1.屈光参差组:收集1991~1993年在我院就诊的双眼屈光参差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4.5~49.0岁,平均16.3岁。全部患眼屈光度数等效球镜值均>±0.75D(含单纯近视、远视,单纯近视、远视散光及复合近视、远视散光);全部患者双眼屈光度数相差球镜>1.50 d,柱镜>1.00 D;双眼矫正远视力均≥1.0,近视力均为J1(30 cm)。根据双眼像差理论值,将患者分为轻度屈光参差(像差<5%,即双眼屈光度数差<±2.5 d)及重度屈光参差(像差≥5%,即双眼屈光度数差≥±2.50 D)者各10例。全部患者眼位正,眼前、后节检查正常。对10例重度者进行立体视锐度颜氏立体图检查,33cm时16例达30″,4例达120″;5m时15例达60″,5例达120″。Frisby立体板检查,17例达40″,3例达200″。颜氏立体图检查立体视范围交叉视差,15例≥100′,3例为80′,2例为60′;非交叉视差17例≥100′,3例为80′。10例轻度者立体视觉检查均在正常范围。Bagolini镜及同视机后像法检查,全部患者均为正常视网膜对应。同视机检查双眼3级视功能,全部患者同时视功能正常;融合和立体视范围17例正常,3例异常。

  2.正常对照组:正常人40例,男11例,女29例;年龄4.5~45.0岁,平均15.6岁。双眼裸眼远视力均≥1.0,屈光度数均<±0.75D,近视力均为J1(30 cm)。全部研究对象眼位正;眼前、后节检查正常;立体视锐度颜氏立体图检查正常,即33cm时30″,5m时60″;Frisby立体板检查均为40″;颜氏立体图立体视范围交叉与非交叉视差均>100′。Bagolini镜及同视机后像法检查均为正常视网膜对应;同视机检查双眼3级视功能均正常。

  二、检测方法

  1.检测仪器:使用美国Life-Tech公司生产的Visulab System视觉电生理仪。

  2. 刺激图形:根据文献报道,将计算机产生的RDS显示于黑白监视器上[1,2]。RDS图形刺激野为6°6′×6°6′,视差效应区(即中心立体方块)刺激野为2°7′×2°7′。RDS的视差大小(即中心立体方块幕凸起的高度)可以任意变换(2′~230′),视差越大,立体图形凸起越高。采用交叉视差,即当RDS翻转时,双眼戴立体镜观看,可见立体方块图形在屏幕与受试者之间做前后深度运动,由此引发视觉诱发电位。这种以双眼视差(如RDS)产生的立体图形作为视刺激所引发的视觉诱发电位即为DEP。检测时正常对照组受试者戴立体镜,屈光参差组患者戴屈光矫正镜及立体镜。按随机顺序记录受试者双眼2′、7′、14′、23′、36′、46′、92′、138′和230′视差图形(即立体图形)刺激时的DEP。

  3. 记录DEP的条件:采用Ag-Agcl盘状电极,参照国际记录脑电波10-20系统[3],记录电极置于OZ位(儿童置于枕骨隆突上方2 cm,成人置于枕骨隆突上方2.5 cm),参考电极置于额正中鼻根上方3cm,地极置于耳乳突处。RDS翻转频率1 hz,平均迭加128次,记录时间1 000 ms,通频带0.1~250.0 Hz。RDS翻转时刺激屏亮度45 cd/m2,检测距离50cm,自然瞳孔下检测2次,检测之间休息5~8 min。

  4.波形处理和分析参数:检测结果采用记录仪记录波形,同时计算机接收波形。经软件分析处理,获得DEP p250波峰振幅及潜伏时数值。

  三、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以±s形式记录;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结果

  一、视差图形(即立体图形)刺激时2组DEP p250波参数比较(表1)

表1 2组受试者14′及46′视差刺激时DEP p250波参数比较

组别 14′及46′视差刺激时DEP P250波参数(±s)
L14′(ms) L46′(ms) A14′-A0′/A0′ A46′-A0′/A0′
屈光参差 248.5±30.8 243.0±25.9 1.3±8.9 0.4±0.6
正常人 264.3±28.7 260.8±28.5 6.9±8.9 3.4±5.3
t值 1.779 2.020 2.037 2.095
P值 >0.05      >0.05 <0.05 <0.05

  注:L代表潜伏时,A代表振幅  视差刺激时,屈光参差组患者可记录到P250波,其14′(t=1.779)及46′(t=2.020)视差刺激时的潜伏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14′(t=2.037)及46′(t=2.905)视差刺激时,立体图形P250波振幅的增长与平面图形的比值,屈光参差组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

  二、轻、重度屈光参差者不同视差刺激时P250波参数比较(表2,3)

表2 轻、重度屈光参差者不同视差刺激DEP p250波潜伏时比较

程度 不同视差刺激DEP P250波潜伏时(±s, ms)
2′ 7′ 14′ 23′ 36′ 46′ 92′ 138′ 230′
轻度 242.0±32.2  246.0±36.9  247.0±30.2  246.0±33.1  247.0±21.1  242.0±22.0  270.0±33.0  265.0±35.0  265.0±38.1
重度 251.0±23.3  247.0±33.7  250.0±33.0  252.0±29.7  245.0±28.0  244.0±30.6  255.0±35.0  252.0±35.8  256.0±29.9
t值 1.394 0.266 1.045 0.442 2.091 0.948 1.599 1.027 0.49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3 轻、重度屈光参差者不同视差刺激DEP p250波振幅比较

程度 不同视差刺激DEP P250波振幅(±s,μV)
2′ 7′ 14′ 23′ 36′ 46′ 92′ 138′ 230′
轻度 4.14±0.97 4.75±1.18 5.71±1.12 5.79±1.46 4.06±1.08 3.39±0.94 5.08±1.87 4.14±1.79 3.66±1.87
重度 3.32±1.40 3.83±1.33 4.46±1.04 4.26±1.75 3.76±1.18 3.03±0.63 4.01±1.70 3.09±1.51 2.26±0.94
t值 1.550 2.046 2.097 2.135 0.753 1.624 1.789 1.776 1.82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精细及粗略视差刺激时,重度屈光参差者P250波振幅均值均低于轻度屈光参差者,但仅在精细视差(14′及23′)刺激时,差异有显著性(t=2.097,2.135,P<0.05);潜伏时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045,0.442,P>0.05)。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华眼科杂志2000年第36卷第4期)(责编:duzhanhui)

下一条: 没有了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眼科,立体视觉,诱发电位,视觉,屈光参差)的信息
  热门图文

6个小诀窍让双眼更勾魂

整形美容手术成功的四

宋慧乔三款完美异彩眼

一款超人气日本时尚彩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