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治疗中低度近视疗效确切;治疗高度近视的预测性下降,且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和回退明显,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削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最近发展起来的治疗近视的新方法。它为角膜基质内消融,保持了上皮层、前弹力层及整个角膜的正常解剖状态,且矫正屈光范围大、预测性好,术后回退小,视力恢复快,是目前手术治疗近视的最佳方法之一。我们自1997年11月~1998年8月开展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削术共治疗135例260眼,效果满意。现将随访6个月以上73例(141眼)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历选择:选近视-2.00D~-20.00D,散光≤-5.00D,近视在2年内稳定、最佳矫正视力在0.5以上,角膜中央厚度在480μm以上,无眼部疾病者141眼,年龄在18~55岁。
根据患者术前屈光度分为3组,Ⅰ组≤-6.00D36眼,平均屈光度为-4.25D±1.21D;Ⅱ组≤-15.00D70眼,平均屈光度为-10.20D±1.68D;Ⅲ组>-15.00D35眼,平均屈光度为-19.34D±0.28D。
1.2 手术方法 术前按内眼手术常规检查、处置,表麻,开睑,置负压吸引环,快速启动自动板层角膜刀,在角膜中央切削一直径7.5mm,带蒂板层角膜瓣。翻转角膜瓣,暴露角膜基质层,吸干水分,嘱患者注视激光机内的注视灯,采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基质进行屈光性切削,用平衡盐溶液彻底冲洗层间,准确复位角膜瓣,吸干水分,点抗生素滴眼液,带有孔硬壳眼罩护眼。
1.3 术后处置 0.1%复氟龙滴眼液点眼,每日3次用1个月停药。术后1、3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诊;查视力、屈光、角膜地形图及眼压。
1.4 再次治疗 术后3个月内,如发现欠矫,屈光度在-1.5D~-6.00D之间,要求再次治疗者,其方法为:分离器将角膜瓣分开,掀开角膜瓣,直接用激光治疗,之后步骤同初次治疗。
2 结果
术后第1、3天随访,病人无疼痛、羞明、流泪等症状,仅有轻度不适感。角膜透明,术后3天后视力明显提高,有不同程度的远视,视力及屈光状态在1~3个月内趋于稳定。
2.1 术后6个月时的屈光状态和视力情况为:Ⅰ组36眼,术后6个月平均屈光状态为+1.06D±0.34D,裸眼视力达1.0者占92.6%;Ⅱ组,70眼,术后6个月平均屈光状态为-0.81D±1.02D,裸眼视力达0.5和1.0者分别占87%和61.3%;Ⅲ组,35眼,术后6个月平均屈光状态为-2.64D±1.00D,裸眼视力达0.5和1.0者分别占59.1%和32.4%。
2.2 并发症及其处置
术中并发症:因睑裂过小、抽吸不足,行外眦部剪开2例;不完全角膜瓣(滞刀)5例,停止手术3~6个月后再次手术治疗;游离瓣4例,经正确复位,不影响手术后效果。
术后并发症:回退5例,3个月后行二次手术再矫正,取得满意效果。角膜上皮植入1例,重新将角膜瓣掀开,刮除植入的上皮。
3 讨论
LASIK手术保留了角膜上皮层和前弹力层的完整性,矫正近视的范围宽广(-2.00D~-40.00D),预测性、稳定性良好。
术后并发症的处置:欠矫:由于角膜瓣翻转后暴露的角膜实质层水分多,吸收部分激光能量,因而造成切削较预计者小,手术当中充分吸干基质层水分,改进切削参数,可克服欠矫的发生。
不规则散光:我们观察主要是与病人在激光切削过程中配合不良,或者层间切除不平整等有关。层间上皮植入,需要掀开角膜瓣进一步刮除植入的上皮。
LASIK手术设计合理,更符合角膜的生理,是目前安全有效治疗各种程度,特别是高度近视的先进方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