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热点新闻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医学影像:从黑暗走向光明

http://www.cnophol.com 2008-11-10 16:20:04 中华眼科在线

    近几十年,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极其迅猛。这一领域的进步也使放射科从过去只是医院的辅助科室,跃上与其他临床学科平行,甚至在特定专业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的台阶。本期话题邀请各科医生见证影像学技术的进步给自己带来的深刻影响。
 
  改革开放30年——

  医药科技大事记

  (1989~1998)

  慕景强

  1989 年, 中国范必勤研制出试管奶牛。由总后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大规模脑血管流行病学实地调查取得重大成果,绘制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脑血管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分布地图集》。

  1990年,“生命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该计划长达13年,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参与,计划研究2万~2.5万个人类基因的功能并测序。

  1991年,我国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由云南曲靖医院荀祖武医生施行并获得成功。

  1992年,甲肝减毒活疫苗研制成功并投产。我国艾滋病研究获可喜进展,首次在国际上发现艾滋病病毒包含体,首次从Ⅶ因子制剂中分离出艾滋病病毒,中草药治疗艾滋病取得可喜苗头。 我国首例宫腔配子移植婴儿诞生,首例赠卵试管婴儿诞生。上海中山医院运用胃肠外营养创造奇迹:无小肠孕妇成功分娩。

  1993年,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启动。 世界首例双下肢再植术在上海获成功。黄士昂发现人类骨髓共同干细胞。国际首例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获成功。

  1994年,我国人类基因组获五大进展。我国首例人体异体小肠移植术成功。我国人工合成麝香。

  1995年,我国药植药化和临床工作者12年合力攻关,研制成功抗癌特效药紫杉醇。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医学科研人员协力攻关,揭开山东姑娘杨小霞怪病之谜。

  1996年,浙江医科大学肿瘤所经过5年潜心研究,首次发现两个新大肠癌相关基因,为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大肠癌发生及其癌变过程提供了新资料。国内开展异基因外周血造血肝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取得了重要进展。北医大微生物系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协作,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证实我国存在庚肝病毒C型感染。

  1997年,三种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研制成功,保护率达94%以上。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丰硕,汉族及几个少数民族的733个永生细胞系建立;首次克隆出典型遗传病基因。我国微侵袭立体定向技术跨上新台阶,医用机器人走上手术台。世界首台旋转式伽马刀在我国研制成功,并获准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实现我国大型医疗器械设备参与国际竞争的目标。

  1998年,我国疾病相关基因的发现及转基因动物技术获重大突破。我国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取得大量科研数据,查明传入源,理清传播链,绘制出分布图。我国发现第七种肝炎病毒并完成其全基因克隆和序列测定。

  亲历暗室的革命

  见证者:解放军第86医院放射科  李开信

  我从事放射工作近20年,随着医学影像的飞速发展,亲身体会到放射科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记得刚从学校毕业到医院时,我们大部分医院放射科医生还在黑暗中工作:胶片冲洗是手工操作,在暗室内将胶片从片盒中取出夹在片夹上,程序化地从显影、定影到水洗,并随时观察冲洗情况,然后拎出滴水的胶片放在观片灯上观看。像我们医院条件还算好的,有台胶片烘干机。胸部透视前,我们医生首先还得提前做好眼睛的暗适应,然后穿着厚厚的铅围裙,带着病人进入黑暗的机房。胃肠造影等特殊检查,也同样在黑暗中进行。

  10多年前至今,放射科可谓进行了暗室的革命:胶片冲洗从手工操作逐渐向机械化迈进,首先是自动洗片机的发明,让我们脱离了纯手工操作和人工随时观察冲洗进程;接着到激光干式相机的出现,全明室操作的机械化流程,真正把我们从黑暗带向光明。胸部透视和特殊造影检查随着电视透视和数字胃肠机、DSA等大型设备的研制成功,让我们终于可以摔掉沉重的铅围裙,坐在明亮的、与病人隔离的操作间内进行了。

  崭新的影像世界

  见证者:辽宁省抚顺矿务局总医院影像科  安瑞馥

  又是繁忙的一天。一楼的候诊大厅内,患者及家属进进出出,人流涌动。

  二楼的影像诊断会诊室内却另有一番景象:影像诊断医生各自坐在阅片灯前细心观察,凝神思索。突然,一声惊呼打破了寂静:“哇!这是什么年代的CT片子,太古老了吧!是‘文物’级的CT片子吗?”发出惊呼的是刚从医科大学毕业不久的小徐医生。“文物”级CT片子把大家吸引住:这是一个听神经瘤术后20余年的患者复查头颅CT时所附带的影像资料片。阅片灯上显示的是两张约有16开的CT片子,检查时间为1985年1月12日。以我们现在的专业水准判断:图像不够清晰,组织间密度对比差,显然分辨率不高。

  大家的好奇与惊叹引得正在会诊的影像科老主任侧目观看。老主任禁不住从阅片灯上取下那两张CT片子,左瞧右看。过了一会儿,略显激动的老主任将我们的思绪带入20多年前。

  这是1984年7月我院购置的第一台CT机用于临床检查所照出的片子。它和小徐同龄。这台CT机是从日本进口的,在当时仅用于头颅检查。别看现在觉得图像不清晰、落伍了,可在当时那是最高级也是最昂贵的仪器检查呢!做这么一次头颅CT检查得需要60元钱,近乎我们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尽管检查费昂贵,预约检查的患者依然很多,需要提前好几天预约。头颅CT检查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从脑出血与脑梗死的判定,到脑肿瘤的定位和定性,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时CT扫描远没有现在快速、方便。现在64排螺旋CT机头颅扫描仅需几秒钟的时间;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完成一次头颅CT扫描耗时几分钟。后来随着技术的更新、临床的需要,我院又陆续购置了单排CT机、多排螺旋CT机。可以说影像检查与诊断日新月异,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是科技带来的进步啊!“小徐,你们真幸运,现在能拥有这么好的工作条件,好好干吧!”老主任说。

  我拿着老照片与现在的片子反复对比。从第1代CT到现在64排螺旋CT,我们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影像世界,视野清晰,提供了大量信息。以前无法想象的操作系统及后处理功能呈现在眼前,CT血管造影、3D图像重建使我们的影像诊断更加直观、立体。

  时间就像一位魔术大师,悄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1972年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成功研制了第一台头颅CT机,1979年国内引进第一台CT机。30年来,医学影像从弱到强,从易到繁,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与冲击。挑战与成功并存,艰辛与喜悦相融。30年来,科技改变了生活,发展带来了奇迹!生命在一次次改变中诞生希望,绽放着美丽与精彩。

  颅脑病定位更准

  见证者: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周仲藩

  1978年,我刚从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神经外科工作。记得上班的第一天,上级医生带我去为一位病人做气脑造影。病人取坐位,下颌搁在一个台架上。我们先为患者顺利进行腰穿,然后从硬脊膜内注入过滤空气,再摄头颅X线正侧位片,从脑室位置和形态变异来判断颅内病变。患者做了气脑造影后头痛、发烧,这虽然是气脑造影后都有可能出现的反应,过两天可自然消失,但让大家泄气的是,这次检查后,我们对该患者仍无法明确诊断。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条件的限制,我院对颅脑疾病的诊断还非常困难。常规检查就是拍头颅X线正侧位片,进一步的检查只有做脑血管造影、气脑造影和脊髓造影。做这些造影检查,往往医生操作很麻烦,病人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比如最常见的急性颅脑损伤病人,我们只能从病史、受伤姿势、临床表现和头颅X线片来判断患者有无颅内血肿,甚至要通过钻孔探查来寻找血肿部位。如果是硬脑膜外或硬脑膜下血肿还能及时发现,尽快清除,但对于脑内血肿就难以判断了。所以,今天回想起来,那时候我们免不了会有误诊误治的情况发生。

  上世纪 90年代以后,我院神经外科的各种检查设施逐年增加,有了CT以后,又增加了核磁共振和数字减影。病人检查起来没有痛苦,既方便又快捷。对颅脑和脊髓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非常准确,极大提高了诊断率。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神经外科各种疾病的治疗手段也有了长足发展,手术种类和手术技巧也大大提高了。

  手术时指哪打哪

  见证者:辽宁营口市中心医院普外科  秦克义

  前些日子发生的“奶粉结石事件”,令我联想到1961年当实习医生时,有个从儿内科转到儿外科的小男孩,因为经常吃“小儿胺”(复方磺胺制剂),堵塞了输尿管,形成肾盂积水。当时误以为是小儿腹腔恶性肿瘤,术前病案讨论时,上级医生在小儿常见的腹腔三大肿瘤(原发性肝癌、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肾Willm’S瘤)的鉴别诊断上争论不休。最后,主任客气地问了一句:“实习大夫们有什么不同意见吗?”我冒昧地提出看法:“根据采集的病史,可能是肾盂积水。”主任鼓励我说:“有道理,说下去。”并当场拍板:“明天的手术你也上。”术中证实了我的判断。试想,当年如果有普通B超,也用不着临床医生们“摸着石头过河”,更不会有我这实习医生露脸的机会。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已经是一个有20年临床经历的医生了,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我们这些中年医生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

  改革开放使医学走出了“闭关锁国”的桎梏,医生们开始接触各种新技术、新理念。虽说我们多数人都要从头学起,但进步飞速。CT没有引进临床时,要想弄清某个病变,最好的办法是造影术,我们为此不知吃了多少射线。我有位同事一听要造影,就发憷地说:“我现在手都发麻了。”现在好了,一张CT片子让医生一目了然,手术时“指哪儿打哪儿”,感觉真爽。

  如今连普通百姓都知道CT、MRI、彩超……过去我们常对患者说,你的心脏虽有症状,但就是“抓不着”。现在,带上Holter,24小时后电脑清清楚楚告诉你所有体征。如今,当大夫也比过去“容易”了,像阿-斯氏综合征病人,过去只能等死,现在置入起搏器,活得很滋润。没有影像学的进步,很难想象今天的临床是个什么样子。

(来源:健康报)(责编:zhanghui)

下一条: 没有了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医学影像学,放射科)的信息
  热门图文

本季最流行金色眼影

应对任何场合的时尚眼

性感妖艳的周迅个性眼

爱美就不要吝啬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