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
一、共聚焦显微镜活体观察PRK术后创伤修复
正常角膜基质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反光弱,前基质较后基质细胞数略多,形态略不规则(图1)。PRK术后4小时至3天,前基质细胞明显减少,存在低反光的空洞状无细胞区,提示手术引起基质细胞死亡,偶见小体积(<10 μm)及强反光的致密结构,类似于核固缩破裂(图2),其下为纤长、梭形高反光的基质细胞,与其移行时呈梭形有关(图3)。1个月时基质细胞呈星形,形态类似成肌纤维细胞[5],具有圆形反光核,细胞密度明显增加,无梭形结构,提示细胞由移行转为静止,并重新分布于前基质无细胞区; 3~6个月,细胞密度及反光进一步减低,提示激活基质细胞群逐渐消失,代之以静止细胞群。
图1 正常兔角膜前基质细胞 活体共聚焦显微镜×490
图2 PRK后4小时角膜前基质细胞 活体共聚焦显微镜×490
图3 PRK后3天角膜前基质细胞 活体共聚焦显微镜×490
2组在术后4小时角膜基质细胞数较正常对照显著减少(PMES=0.000 3,PPTK=0.004),术后1个月基质细胞激活增生,亦较正常时差异有显著性(PMES=0.001,PPTK=0.002)(表1)。术后4小时PTK引起基质细胞减少较MES组少(P=0.004),术后1个月时PTK组激活的基质细胞数目较MES组少(P=0.048),其余时间点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表1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组兔PRK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基质细胞的变化比较(±s,个/mm2)
组别 |
术前 |
术后 |
4小时** |
3天 |
1周 |
1个月** |
3个月 |
6个月 |
MES-PRK |
897±102 |
336±48 |
1 072±73 |
1 110±20 |
1 314±43 |
800±319 |
880±100 |
PTK-PRK |
|
512±100 |
1 104±144 |
1 080±305 |
1 280±27 |
813±229 |
966± 57 |
*方差分析:术后4小时和1个月2组与术前相比,P<0.05 **方差分析:PTK与MES相比,P<0.05
二、PRK术后角膜病理形态学变化
术后4小时至3天,前基质细胞明显减少,细胞核固缩,甚至出现了无细胞区(图4),与前共聚焦活体观察结果一致,其下成纤维细胞激活、增生;1个月时,上皮细胞层明显增加,前基质重新有大量激活基质细胞分布,具有成肌纤维细胞的特点,胶原排列紊乱。3个月时,基质细胞逐渐恢复平静,角膜结构趋于正常。
图4 PRK后4小时兔角膜病理变化 HE×200
三、PRK术后角膜原位凋亡检测
通过TUNEL直接检测DNA双链断裂所产生的3-羟基末端,从而在早期较灵敏的原位显示凋亡细胞。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的细胞经双标记荧光染色(PI、TUNEL),处于正常生长状态的 细胞核发出红色荧光,有DNA断端的凋亡细胞核则呈黄色。在结合抗荧光素抗体及NBT/BCIP显色后,光镜下凋亡胞核呈紫蓝色。
在正常角膜,凋亡细胞的表达是有限的,主要在表层上皮,而在基质细胞和内皮细胞则不表达。PRK术后TUNEL阳性的细胞明显增加,不仅整个上皮,而且在基质中也可见,但主要在前基质呈散在分布,胞核固缩(约10 μm),较正常细胞明显缩小(图5~6)。2组不同时间TUNEL阳性细胞,术后4小时至1个月,均较正常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2)。PTK组仅在术后4小时较MES引起凋亡细胞少(P=0.003)。
表2 PRK术后不同时间2组兔角膜切面*中TdT介导
dUTP缺口末端标记阳性的基质细胞动态变化
比较(±s,个/10个高倍视野)
组别 |
术前 |
术后 |
4小时*** |
3天 |
1个月 |
3个月 |
MES-PRK |
0.25±0.48** |
61±26 |
37±18 |
17±13 |
4±3 |
PTK-PRK |
|
30±16 |
25±8 |
10±11 |
1±2 |
*每个角膜切面随机取10个高倍视野,计数TUNEL阳性细胞总数 **方差分析:术后4小时、3天及1个月2组与术前相比,P<0.05 ***方差分析:PTK与MES相比,P<0.01 |
图5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TUNEL法原位标记的PRK后角膜基质凋亡细胞,呈黄荧光的TUNEL+细胞散布于红荧光的基质细胞群中 |
图6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TUNEL法原位标记PRK后的TUNEL+角膜基质凋亡细胞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