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病毒
病毒通常与cl配戴关系不大。但人们可能会担心某些较常见的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hsv)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可能通过消毒不充分的试戴片由验配者传给患者或者在患者之间传播。然而,虽然已从患者泪液中分离出hiv及其抗原,但尚未见scl相关性病毒性角膜炎的报道,这可能是因为如hsv与hiv等含脂肪、有包膜的大病毒对消毒剂较敏感。但是,仍须注意试戴片的清洁消毒。热消毒70~80℃ 10分钟可有效地杀灭hiv。 4 棘阿米巴
棘阿米巴为自由生活原虫,可以将其归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以滋养体和包囊的形式存在。已在游泳池、湖水与自来水中分离出该原虫。它亦常居于人的鼻粘膜部。对消毒剂、温度变化与干燥有较强抵抗力。其体内常有细菌共生。
棘阿米巴可污染cl及其护理系统。有报道棘阿米巴更易附着于scl,但也有报道高透气硬性隐形眼镜(rgp)与硬镜更易于其附着。棘阿米巴包囊与滋养体均可以牢固地粘附于scl,以高含水的离子性材料生产的scl与表面有生物膜形成的scl更易于其粘附。与rgp护理液相比,scl护理液更容易受棘阿米巴污染,应用自来水冲洗是一重要危险因素。
棘阿米巴条件致病。已从世界各地的角膜炎患者病灶中分离出8株棘阿米巴,以多嗜棘阿米巴与卡氏棘阿米巴居多。棘阿米巴可以附着于完整的角膜上皮表面,并潜伏于角膜上皮细胞之间。虽然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可以发生于没有明显外伤的完整角膜,但它常常发生于角膜损伤后。轻度的上皮损伤可使角膜组织的甘露醇糖蛋白暴露,后者可与棘阿米巴的甘露醇结合蛋白相结合,导致角膜细胞溶解与组织破坏。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有85%与配戴cl有关。病原学诊断为病灶刮片,he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检查滋养体与包囊。其培养可用非营养琼脂,表面覆以活的或加热灭活的大肠杆菌菌液。接种标本后湿房密封培养,2~5日镜检。必要时可活检。cl与其护理用品培养棘阿米巴可辅助诊断。共焦显微镜检查可用于其诊断。棘阿米巴对羟乙磺酸丙氧苯脒、甲硝唑、咪唑类与双胍类等药物敏感。 5 cl相关性眼部感染的防治
5.1 优质cl的研发与合理应用
研发材料含水量适中,不带电荷,透氧性能高与保湿性能良好的优质cl,可能减少微生物的附着,有助于减少cl相关性眼部感染的发生。
目前,包括普通硬镜、rgp、scl的所有cl,无论是抛弃型还是常规配戴型,也无论是日戴型还是所谓的长戴型,长戴者患clamk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日戴者。因此,最安全的配戴方式仍然是日戴。
5.2 高性能护理产品的研发与合理应用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以下三种cl消毒措施。
5.2.1 热消毒:加热器要维持80℃10分钟。可以迅速杀灭广谱的微生物。然而,它可降低镜片寿命,不适用于高含水量scl。禁用自制盐水,否则易患棘阿米巴性角膜炎。
5.2.2 3%过氧化氢:过氧化氢有高度活性,它可以自动生成羟自由基,与包括细菌细胞壁的有机物质起反应,杀死微生物。其最大缺点是一旦完成了中和,cl浸泡于无保护剂的盐水中,易受微生物污染。若cl消毒后存放于贮镜盒中24小时以上,戴用前要再次消毒。
5.2.3 mps:是目前最为常用的cl护理产品,具有清洁、消毒与贮存功能。原来另需每周应用酶清洁剂清洁cl,新的多功能护理液(mps)去蛋白功能明显增强,可以省去酶清洁剂。
清洁即清除cl表面的沉淀与微生物。经过认真清洗,scl表面所污染的微生物仅剩1‰左右。mps中加入小量的去污剂可以大大增强其对cl表面附着微生物的洗脱能力。
消毒是mps最重要的功能。目前mps中最常用的消毒剂是双胍类的聚亚己基双胍(phmb)与季铵类的聚委铵(pq-1)。phmb通过与细胞内的含磷酸盐分子结合阻断微生物的核糖核酸功能,亦可以吸附于棘阿米巴滋养体的胞膜与包囊的含磷酸盐分子,导致胞质渗漏将其杀死。pq-1对细菌与真菌有很好的杀灭活性。新的消毒剂十四酰胺丙基二甲胺能够穿过真菌与棘阿米巴包囊外面的保护膜,破坏其细胞壁,将其杀死。然而,现有的各种mps对真菌与棘阿米巴的消毒作用相对较慢。需要配戴者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浸泡。
贮存即用于预防cl的再污染。与过氧化氢消毒法和热消毒法相比,mps具有良好的贮存功能。phmb可以在scl中聚积,以pq-1做消毒剂的mps可以长时间地保持杀菌活性。
mps的清洁、消毒与贮存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应严格操作规范;cl与mps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应用;不用自来水与瓶装水冲洗cl;不戴cl游泳;并注意贮镜盒的清洁。
5.3 加强cl配戴管理
作为医疗用品,配戴cl要有医生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配适,正确指导,并定期复查,配戴者要有严格的依从性。近年来,随着cl知识的普及与其安全性能日益提高,clamk与clamu等重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然而,一旦出现眼部刺激症状,应立即取下镜片,若症状未缓解要尽快就诊。对于有可疑感染者,应及时做微生物学检查与药敏试验,必要时还要检查cl及其护理用品。但要根据临床诊断尽早用药,待检查结果出来后再做调整。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