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医学 >> 病例分析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的临床观察

http://www.cnophol.com 2008-11-28 14:22:19 中华眼科在线

  2结果
   
  RRD患者131例中有4例对侧眼底不能看到,其中3例为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1例,共观察到75例对侧眼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其中21例为不会进展的不需行预防性治疗和限制体力劳动的良性病变[1],如视网膜的霜样病变1例、囊泡样变1例、非加压白6例、色素增生5例、脑回样变1例、视网膜脉络膜萎缩3例等改变。而认为随时间推移有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后果而考虑干预性治疗和需要定期随访的病理改变共54例,如周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蜗牛跡变性、视网膜裂孔、玻璃体基底部撕脱、RRD等(表1)。对侧眼已经出现裂孔的共24例,其中11例已发生浅脱离;在13例视网膜干性裂孔中9例为格子样变性中的萎缩圆孔,4 例为玻璃体牵拉引起的马蹄孔(表2)。在最多见的43例格子样变性中,病变范围达2个象限的最为常见,其中9 例在格子样变形灶内有1~5个不等的萎缩圆孔,4例为病灶旁撕开的马蹄形裂孔。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中,中高度近视患者的比例明显偏高,占67.4%(表3)。

  3讨论
   
  RRD是一种严重致盲性眼病,对侧眼的视力对RRD患者十分重要。由于潜在的周边部视网膜病变以及局限性的视网膜脱离往往因病变未累及黄斑区无自觉症状而不易被发现,常常是发生视网膜脱离且严重累及中心凹时才被发觉,但此时多导致视功能的不可逆性改变。本组病例除外良性病变,共54例(41.2%)检查出与视网膜脱离相关的眼底病理性改变。早年文献报道RRD双眼发病的概率大约是6.4%~34%,综合这些研究结果,第二眼的RD发生率大约为10%[2,3],近来有报道指出我国视网膜脱离的年发病率大约为7.89/10万,而部分RRD是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的,相关报道约为5.8%[4],本研究为8.4%。所以,对一眼已经发生RRD患者对侧眼的详细眼底检查,及时发现视网膜裂孔和亚临床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进行预防性治疗尤为重要。

  表1对侧眼视网膜病变分类(略)

  表2对侧眼干孔分类(略)

  表3屈光状态与格子样变性(略)

  3.1格子样变性与RRD  对侧眼发生的RD是导致对侧眼视力残疾的主要病因,视网膜裂孔是导致RD的基础,而格子样变性是引起视网膜裂孔的高危因素。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是周边玻璃体视网膜退行性变的一种表现,格子变性在正常成年人中发生率约为5%~10%,其中有30%~50%趋于双侧发病,并且多位于对称部位。引起伴有格子变性视网膜脱离的裂孔主要有两种:牵拉性裂孔和萎缩性裂孔[5]。RRD的对侧眼中格子样变性有4%~20%会伴有萎缩性裂孔,随时间的推移干性裂孔有增多的趋势,其中大约有20%的裂孔会发展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6]。此外,大约30%的RD患者可发现视网膜格子样变性[7],本组资料中,格子样变性的检出率为32.8%,提示格子样变性与RRD的发生密切相关。

  3.2近视与RRD  视网膜脱离是高度近视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发生率增加,另外,不考虑年龄和格子变性的因素时,近视本身也是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大约超过半数的非创伤性视网膜脱离与近视相关。低度近视者RRD的发生危险度是正视者的四倍,而高度近视者是正视者的十倍[8]。高度近视由于眼轴过长视网膜过度延伸,导致视网膜退行性变裂孔形成,北京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孔源性RD患者中近视占66.5%,≥ 6.0D者占33.8%[4]。在本组病例中近视患者90例(68.7%),其中中高度近视70例(53.4%),≥ 6.0D者46 例(35.1%),结果大致相同。另外,本研究显示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中,近视(86.0%)及中高度近视(67.4%)所占的比例也明显偏高,提示RRD与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3.3预防治疗与RRD  光凝和冷凝可暂时破坏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加速视网膜下液被动转运,使非蛋白性视网膜下液的吸收增快,并明显增加视网膜附着力,造成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瘢痕性粘连,使视网膜神经细胞层牢固的黏附于色素上皮层及下面的脉络膜。视网膜裂孔的封闭是预防和治疗RRD的关键,但对于视网膜干性裂孔变性是否进行预防性治疗,目前尚有争议。一眼发现视网膜脱离另一眼变性裂孔发展成为RD机会通常要增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的格子样变性应为预防治疗的适应证。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或合并RRD对侧眼发现裂孔或格子样变性者予氩离子激光封闭。若病眼裂孔的变性基础为格变,对侧眼有严重格变,且有玻璃体牵引者亦予激光治疗。对于屈光间质混浊或较周边的视网膜裂孔及合并少量视网膜下液激光封闭较困难者,给予结膜外视网膜冷冻,必要时联合环扎或外加压术[9]。对于高度近视眼,有学者认为,在对高危眼周边视功能损害预先评价的基础上,实行限定的赤道区预防性广泛视网膜光凝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预防视网膜脱离发生的手段[10]。一些报道也显示,RRD第二眼的预防性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11,12]。我们对本资料中的27例有格子样变性的患者(为高度近视或病变区已裂孔者)进行了冷凝或光凝治疗,经1~3a的随访,未发现视网膜脱离、裂孔和其他并发症。当然,我们还缺乏长期的对比观察资料,远期的临床价值及危险因素有待探讨。总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具有较强的双眼发病趋势,第二眼的详细检查和预防性治疗是必要的,亦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长期的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 Chignell A.H著.任高英,马志忠,译.视网膜脱离手术学.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45 49

  2 Gupta OP, Benson WE. The risk of fellow eyes in patients with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Curr Opin Ophthalmol2005;16:175178

  3罗毅,李敏,赵昕,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压无症状视网膜裂孔的预防性治疗.国际眼科杂志2008;8(1):164166

  4北京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 北京市城区及近郊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病情况调查.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584588

  5刘刚,吉雪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检查及预防性治疗效果分析.国际眼科杂志2008;8(8):16041605

  6 Merin S, Feiler V, Hyams S, et al. The fate of the fellow eye in retinal detachment. Am J Ophthalmol1971;71:477 481

  7 Byer NE. Longterm natural history of lattice degeneration of the retina. Ophthalmology1989;96:13961401

  8 The Eye Disease CaseControl Study Group. Risk factors for idiopathic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Am J Epidemiol1993;137:749757

  9 Roveda CE. The fellow eye in patients with retinal detachment: prophylactid treatment. Annal of Ophthalmol1996;28:258

  10石一宁, 宋国玲, 李妮娜, 等.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高危眼的预防性光凝术疗效评估.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13141316

  11 Avitabile T, Bonfiglio V, Reibaldi M, et al. Prophylactic treatment of the fellow eye of patients with retinal detachment: a retrospective study.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2004;242:191196

  12尹虹, 黎晓新. 预防性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眼科研究1998;16:6062

上一页  [1] [2] 

(来源:互联网)(责编:duzhanhui)

下一条: 没有了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眼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眼底检查,预防)的信息
  热门图文

缓解眼袋五个日常小良

成就冬日IN迷雾眼妆4大

耀眼夺目的珠光宝气眼

今冬最IN尹恩惠贵妇烟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