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晶状体囊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纤维化生是形成后发性白内障的主要原因。目前防治后发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除去或破坏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实验研究许多细胞毒药以及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和纤维化药物可以预防后发障,但目前临床上还没安全、有效的防治白内障方法。
【关键词】 后发性白内障
引言
后发性白内障(简称后发障)指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或外伤性白内障部分皮质吸收后所形成的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又称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影响视力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报道,成人白内障术后2a内,有20%~30%的患者因后发障而再度失明[1],5a内有43%的患者因后发障而再次手术[2]。通过研究手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物行为改变以及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已经发现多种生长因子可影响晶状体上皮细胞生物行为。目前众多学者在药物干预以减少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迁移、增殖、转化方面作了研究,为进一步防治后发障提供了新思路。
1发病机制
1.1后发性白内障的组织病理学 白内障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纤维化生是形成后发障的主要原因[3]。可能增殖的细胞是立方形前部上皮细胞和赤道弓部具有丝分裂活性的细胞。晶状体囊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在囊袋内表面增生以及从前部晶状体囊切开口边缘向人工晶状体(IOL)视区前表面扩展。参与后发障的病理变化有:巨噬细胞介导的异物反应,众多巨噬细胞融合形成异物巨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参与的创伤愈合反应;晶状体上皮细胞在赤道部转化为扁豆状纤维,形成Sommerring环;后囊部晶状体上皮延伸,形成纤维原细胞样或者形成Elschnig珠样。
1.2植入人工晶状体后的细胞异物反应 IOL作为一种异物,除了引起术后短暂的炎症反应外,还引起机体异物反应,导致巨噬细胞的粘附和许多巨噬细胞融合成异物巨细胞。浸润细胞如巨噬细胞和巨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转而影响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物行为。在人眼摘出的IOL上可观察到这类细胞,它们抗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各亚型抗体阳性。巨噬细胞能够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4]。通常情况下,异物反应中纤维组织和一些细胞成分包裹异物,随后基质纤维原细胞、巨噬细胞和基质成分形成的肉芽组织收缩,而IOL周围仅有一层稀薄的细胞组成,没有纤维组织或肉芽组织包裹。
1.3上皮—间质转化 在白内障手术或者晶状体囊膜损伤后,立方形晶状体上皮细胞在IOL表面以及残留晶状体囊膜内表面向类肌纤维原细胞转化,它们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而这种蛋白在正常晶状体细胞没有表达,这是典型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5]。上皮—间质转化不仅在创伤愈合和组织纤维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胚胎发育和肿瘤细胞浸润、转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上皮—间质转化后,晶状体上皮细胞表达产物除了囊膜基底膜的成分如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蛋白,还有正常晶状体中不存在各种细胞外基质大分子,这些基质分子包括:Ⅰ,Ⅲ,Ⅴ,Ⅵ,Ⅻ型胶原蛋白,纤维连接素、透明质酸、骨桥蛋白。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发现,在IOL表面有少量基质分子如纤维连接素、胶原蛋白的沉积或积累。这种类蛋白质的沉积可能来自房水中细胞或溶解的蛋白。虽然在囊袋中IOL仍能保持晶状体的透明性,但是这种基质分子可影响细胞的生物行为,引起细胞粘附到IOL表面。
1.4细胞外基质的作用 各种细胞外基质成分除了作为结构分子外,还参与调节细胞生物行为,例如细胞的迁移、增生,以及在细胞培养和病理条件下调节各种类型细胞向肌纤维原细胞的转化。纤维连接素 ED-A促进纤维原细胞向肌纤维原细胞转化[6],而玻基结合素逆转上述过程[7]。整合素调控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也参与上皮—间质转化。Lumican作为一种无硫酸化葡萄胺聚糖链的糖基蛋白,是许多器官的基质成分,调节细胞增生和迁移等活动,参与创伤修复和肿瘤形成的过程。在手术创伤应激下人晶状体上皮Lumican的表达也可上调,导致前囊下白内障和手术后囊膜混浊[8]。在Lumican缺陷小鼠建立晶状体损伤模型的实验表明,Lumican的表达可调节创伤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8]。手术后囊膜混浊的基质中存在骨连接素,它在疤痕组织中有专门的TGF-β调节作用。
1.5细胞因子以及生长因子的作用
1.5.1转化生长因子-β 房水浸泡晶状体,含有各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占相当大的分量。TGF-β能够调节细胞增殖、迁移,促进和抑制细胞外基质合成,所以在创伤愈合及肉芽组织形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TGF-β可以诱导许多生长因子,例如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以及自身诱导TGF-β1。一般地,TGF-β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抑制大多数细胞的增殖。TGF-β信号穿过一对横跨膜的受体作用到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下游Smad蛋白介质。Smad2和Smad3被TGF-β受体Ⅰ型激酶激活后和Smad4一起磷酸化,然后与核杂交[9]。Smad的磷酸化是上皮细胞间质转化过程的关键步骤。作为参与组织修复的分子,Smad2和Smad3的表达都有重要作用。例如,Smad2在纤维原细胞向肌纤维原细胞转化中介导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10],而Smad3信号上调参与调节上皮—间质转化早期阶段主要转录因子Snail的表达[11]。在一种晶状体上皮细胞系α-TN4,加入外源性TGF-β30min内磷酸化或激活Smads,激活的Smads引起Snail表达的上调。
1.5.2表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EGF)对成纤维细胞和肉芽肿组织有趋化作用,并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其作用均通过与细胞膜上的EGF 受体结合后而发生的。Hollenberg和Gospodarowicz 等报告晶状体细胞有针对EGF的受体。Parelman 等报道人眼房水中EGF 浓度为162~1140μg/L。Majima 等[12]观察了EGF 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发现浓度为1.0μg/L时最大限度地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浓度为10μg/L 时,不仅能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而且能促进晶状体前囊膜纤维化。所以白内障术后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暴露于房水,房水中正常EGF 浓度就足以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
1.5.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分为酸性(aFGF) 和碱性(bFGF) 二种形式, FGF 存在二类受体:一类是高亲和力受体,属酪氨酸蛋白激酶类受体;另一类是低亲和力受体,即肝素样受体。bFGF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既能有效促进细胞分裂和促进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还可促进其胶原合成[13],从而参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有研究采用ELISA测定法证实了FGF 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过程中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14]。Nishi等[15]发现白内障术后体外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培养液中bFGF含量升高。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房水中bFGF 的浓度增加。
1.5.4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的生理作用有:对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趋化性,刺激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化,促细胞分裂。已经证实PDGF 能影响晶状体的发育,正常人房水中PDGF 能调节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移行、分化,从而调节晶状体正常功能[16]。PDGF 浓度超过房水中PDGF正常浓度时能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并促使晶状体上皮细胞向成纤维细胞转化[17]。McAvoy 等通过研究发现在新生鼠的晶状体培养液中, PDGF能够维持晶状体的透明度和相当程度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正常生长。
1.5.5肿瘤坏死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TNF)对成纤维细胞有致分裂作用, 能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并与EGF有协同作用。TNFα对于上皮细胞纤维化转变有激活作用[18]。TNF参与白内障术后炎症反应,且能促进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19]。TNF可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细胞外基质沉积和囊膜纤维化,导致后囊混浊[20]。有研究发现TNF 能促进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
[1] [2] [3] 下一页 |